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科普与人物  >  权威解读 > 正文
产学研合作是航天院所技术创新的必然选择
发布时间:2009-01-20 分享:
  航天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肩负着支撑国家战略需求、引领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是建设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力量。

  产学研合作,是航天院所技术创新的必然选择,是增强航天院所市场竞争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它在降低研制生产成本、降低科研生产中的风险、实现规模经济、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及综合实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合作的原则

  航天院所在与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时,应主要遵循以下5个原则。

  一是核心能力和市场定位优势互补原则。航天院所在构建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架构时,要充分发挥在开发、研制、系统试验、系统集成以及民品开发等方面的优势,以及高校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使航天院所与高校在技术能力、生产能力和市场定位方面具有互补性,从而保证航天院所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整体竞争力。

  二是遵循共赢原则,解决好利益分配问题。当前,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大环境下,合作双方对自身的利益能否得到保障十分关注,因而在合作中要遵循多赢原则,在有利于航天院所军品基业、民品主业、外贸产业互动,协调发展,实现规模效益,有利于高校整体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合理的利益体现方式,实现双方共赢。

  三是互信与合同权益相结合原则。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利用航天院所与高校业已建立的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相互信任,以使产学研合作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和航天院所、高校的需求与未来发展。同时,在互信与合同权益的基础上,保持整体性,确保航天院所与合作高校的目标协调一致。

  四是遵循稳健性的原则。在合作的过程中,应本着稳健性原则,循序渐进,逐步将产学研联合体的初级形式向高级形式过渡,即先开展以需求牵引型为主的契约合作,逐步再向基地模式或实体模式发展,稳步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合作的分类

  根据合作领域,航天院所与高校产学研合作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产业能力类。产业能力类联合体面向航天院所军品基业、民品主业以及外贸产业,以促进航天院所整体发展、实现规模效益为主要目标。主要包括生产型、研究开发型、市场营销型。其中,围绕航天院所研发能力的扩张而开展合作的研究开发型是产学研合作联合体的主要形式。开展研究开发型产学研合作可以推动航天院所的核心技术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提高。这类合作主要包括联合开展战略研究、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联合开展国家相关重大项目的立项论证;共同投入开展相关重大科技工程的先期论证和研究等。

  二是产业基础类。产业基础类产学研合作是面向航天院所专业技术体系建设,围绕技术基础、基础技术和形成持续发展能力而进行的合作,目的在于建立航天院所军、民、贸共用的通用性工业基础,提高航天院所产品标准化、通用化水平,提高产品保障能力和生产社会化水平,进而推动航天院所产业和技术整体升级。

  三是人才培养类。人才培养类产学研合作是面向航天院所“五个一流”建设,围绕航天院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而进行的产学研合作,目的在于通过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的各层次人才队伍,满足航天院所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为航天院所全面、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能力型航天高科技产业集团提供不竭的动力。这类合作主要包括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等。

  合作的组织架构

  我们认为:以合作研发、平台建设及型号保障、人才培养为主的产学研合作可采用平行(或民主联盟)架构,以实体模式建立的股份制合作或紧密型合作宜采取联邦架构。

  以航天二院为例,目前,二院在防空导弹的研发、试验与系统集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是在某些专业领域尚存在着制约发展的技术瓶颈。在以二院长远发展为目的而建立的更加紧密的产学研研发类合作联合体中,二院与伙伴的合作是一种战略合作,合作伙伴为核心伙伴。在合作组织中,二院贡献的是防御导弹的研发、系统试验与系统集成的核心能力,而合作伙伴也要贡献其在某方面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以及学科优势,在平等的基础上合作。

  所谓联邦模式是指在平行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共同的协调机构,对产学研合作联合体的资源和技术力量实行统一计划和管理,从而实现联盟内资源的优化调度。为某一产品或某一新技术的快速研发或试验而组建的研发型联合体或试验联合体适用于此模式。

  基于联邦模式的联合体组织结构由两部分构成,即在宏观、高层由核心团队和联盟委员会(ASC)负责内部协调工作;在微观、底层按照工作任务分解(WBS)建立面向横向流程的集成工作队(IPT)。

  合作的几点思考

  长期以来,航天院所与高校进行了广泛的产学研合作,以下几点是合作中产生的新的思考。

  一是要站在航天院所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规划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具有“资源互补、价值整合、开放创新、规模经济”的内在本质,这一本质正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产学研合作对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站在整体发展的高度统筹规划产学研合作,将产学研合作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

  二是要本着“全面合作、优势互补;平等协商、互惠互利;多层推进、注重实效;资源共享、共赢发展”的原则,建立共同愿景。

  产学研合作必须以促进合作双方发展战略为目标,实现双赢。国内外产学研合作的实践表明:双方合作过程中的短期行为是影响产学研合作稳定性的最主要原因。由于产学研合作联合体在运行中,存在着成员之间的不对称性,有时会出现一方或几方牺牲共同利益而让另一方独享利益最大化的短期行为,进而影响产学研联合体的稳定性。为此,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必须建立共同愿景,求大同、存小异,减少短期利益冲突。

  三是要积极探索多方式、多领域、紧密型产学研合作,促进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目前航天院所与有关高校在型号预研、固定资产投资、型号研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开展的合作,主要为技术层面上的契约合作,在合作机制上为单元型合作机制。需要积极探索多种方式、多领域、紧密型的产学研合作,促进航天院所和高校的整体发展。

  具体而言,在合作层次上,由以技术层面为主扩展到经济层面和组织层面;在合作方式上,由以契约式需求牵引为主扩展到契约合作、股份合作、一体化合作等;在合作内容上以研究开发、平台建设与型号保障、输送人才扩展到技术、生产、资金、设备、人才、管理、销售等多个领域。在合作类型上由短期松散单元型向长期、稳定、紧密合作型方向拓展。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力度。

  当前,航天院所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产学研合作是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现“一流员工队伍”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为此,航天院所与有关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力度,在核心人才的培训、学术交流、研究生基地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与交流。

  五是要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快航天院所步入专业化、规模化发展道路。

  展望未来,希望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加快航天院所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步伐,全面提升创新能力、研制生产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战略决策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提升经济规模,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规模效益,加速推进航天院所创新型、能力型航天高科技产业集团的建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航天科研管理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二院党委书记 刘尔琦)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