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科普与人物  >  权威解读 > 正文
航天工业有关单位负责人谈壮大航天技术应用产业
发布时间:2009-01-20 分享: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次工作会提出要全面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在这一新体系中,首次清晰、明确地提出了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在四大主业中的定位及板块结构。本期的主题是如何充分发挥航天技术优势,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和能力建设力度,推进航天应用技术产业发展,为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和集团公司迈向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作出应有贡献。五院、八院、十一院、771所的有关负责人围绕这一主题,畅谈了体会和思路。

  利用优势 趁势发展

  ——五院院长杨保华谈加速发展卫星应用设备及产品

  作为我国空间飞行器主要的研制和生产单位,五院在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任务。8月4日,围绕如何学习领会好、贯彻落实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次工作会精神,加速技术创新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发展卫星应用设备及产品的主题,记者采访了五院院长杨保华。

  “把卫星应用设备及产品放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第一板块,这个位置是恰如其分的。”在谈及卫星应用产业在集团公司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中的定位时,杨保华说,“这既体现了集团公司对发展卫星应用产业的重视,也让我们感到责任重大。”

  在国外的一些航天大国,卫星研制、发射服务与卫星应用领域的市场规模相比,基本上是二八开,也就是说,如果卫星研制和发射服务投入的费用是1,那么卫星应用(包括卫星运营)市场的规模就是4。依此比例估算,到2015年,我国卫星应用市场规模将达到数千亿元。“从现在到2015年的未来8年,我国在轨运行的卫星数量会大幅度增加,相应地我国卫星应用产业市场也会急速扩大。到2015年,我国卫星应用市场在全球卫星应用市场中也会占较大的比例。”杨保华非常看好我国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前景。

  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航天技术相关产业规模已超过2500亿美元,其中卫星应用占25%。在我国,卫星应用产业才刚刚起步,2005年国内市场总值不到100亿元。为了推进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2007年年底,原国防科工委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根据这一《意见》,到2020年,我国将完成应用卫星从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的转变,建立比较完善的卫星应用产业体系,卫星应用产业将成为高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

  未来,我国卫星应用产业无疑是一块非常诱人的“蛋糕”。但是目前集团公司有多家单位从事卫星应用设备及产品的研发和经营,杨保华建议集团公司集中资源,形成二到三家卫星应用骨干企业,“如果这几家企业干得好,那么到2015年,它们的总收入都会超过百亿元。”

  对于五院而言,凭借什么来分享这块“蛋糕”,又如何不断增强分享“蛋糕”的能力?杨保华介绍说,五院在注重各类航天器研制的同时,坚持卫星应用技术和产品的开发。经过多年的发展,五院在卫星地面综合应用、卫星导航终端与地面运行服务、信息传输、卫星通信与广播电视传输等方面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杨保华认为,在卫星应用设备及产品的开发方面,五院具有三个方面的优势:第一,天地一体化的优势——为用户研制卫星,能够将用户的需求“吃得很透、很准”,从而可以为用户提供天地一揽子解决方案;第二,地面终端优势——卫星地面应用设备及产品,在技术层面上与星上产品的技术有一定的传承性;第三,资源优势——2004年整合院内资源,成立了卫星应用系统部,同时五院还负责运营北京云岗卫星地面站。

  杨保华表示:“要抓住我国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机遇,概括说就是‘提升市场化运作能力、提高产业化发展能力’;具体说就是要在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尤其是产业化发展能力建设方面要加大投入。”从2005年至今,五院和卫星应用系统部共投入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资金逾亿元。“只有掌握了最关键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才能在行业起到引领的作用,才能巩固系统集成商的地位。”杨保华认为,加强能力建设,必须遵循“两头在内、中间在外、核心在手”的思路。同时,还要“搞开放联合”,把高校的资源利用好。

  “我们有多宽广的胸怀,就能集中多强的优势,也就能干出多大的产业。”杨保华的话语铿锵有力。

  源头创新是发展基本点

  ——十一院院长李锋谈发挥优势发展环保和测控产业

  近几年,十一院凭借自身优势使其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次工作会上,集团公司对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长远的目标。如何将第四次工作会精神贯彻落实到位,使十一院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走向辉煌,是该院院长李锋近来最关注的课题之一。

  谈到十一院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基础和优势时,李锋介绍说,十一院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依托于该院的主导专业,即空气动力学与热力学,并由主导专业延伸而来。他举了几个例子:烟气治理的核心技术是由流动掺混理论发展而来的;等离子煤粉点火系统来自该院气动热的核心技术;测控与传感器技术则来自气动天平设计与风洞控制系统。

  在军品市场发展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十一院如何另辟蹊径,开拓和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李锋表示,十一院的航天应用技术大都是从源头创新开始的,这也是在各领域发展的基本点。而航天应用技术的创新主要是由市场拉动的结果。“比如环保技术,早在十几年前,我们就研究了国家政策,预计了环保产业的发展前景,并脚踏实地地开展相关工作,才有了今天的局面。这也应验了‘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这句至理名言。因此,发展航天应用技术产业,必须主动出击。”李锋如是说。

  航天环保产业是将航天技术及航天成果转化、进而造福社会的典型范例。面对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及脱硫市场的巨大空间,十一院一直秉承“以市场需求为生产导向,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思路,将航天环保产业推向了更广阔的舞台。目前,在环保技术方面,十一院除了专注于推进脱硫项目外,还谋划着在烟气脱硝、脱碳和细微粉尘脱除技术等方面有所突破。同时,该院还准备通过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资本运作,完善环保产业链,拓展环保新领域。

  集团公司第四次工作会的召开,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宽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十一院将如何积极应对?李锋表示,在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中,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能力建设是产业能力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十一院将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努力抓好环保和测控两大主业的能力建设。

  李锋介绍了在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的总体要求下,十一院推进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的思路。一是加快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逐步建立市场化经营运作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先进制度带动规范管理,提升产业竞争能力。二是拓展新思路,开辟新领域。在稳固脱硫市场的同时,积极探索衍生技术,如脱硝、脱碳、污水处理等,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三是提升策划能力,加强战略联盟。进一步加强与大型企业集团的合作,突破行业壁垒,夯实发展基础。四是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市场营销和项目经理等人才储备,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五是测控设备由单机生产向集成化、系统化生产转变。按照“掌控两端(技术和市场)、协作生产”的模式,提高生产能力,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六是由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以高端产品拓展工业自动化传感器市场。加大研发力度,加强技术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向高端传感器市场迈进。

  对于未来的发展,李锋满怀信心:“环保和测控是奠定十一院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基础的两块基石,我们已经看到了环保产业的辉煌未来。在集团公司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的新形势下,十一院全体员工将继续发挥技术优势,努力拼搏,开拓进取,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发展壮大作出更大的贡献。”

  将新兴产业和优质资产融入新体系

  ——八院副院长许良伟谈利用航天技术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八院作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三大总体院和八大联合体之一,又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上海,兼具航天品牌优势和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这些年来,八院抓住了发展机遇期,不仅型号任务成倍增加,而且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也以新思路、大手笔展现。这是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次工作会后,八院副院长兼上航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许良伟接受采访时的一番感言。他表示,八院一定要将新兴产业和优质资产融入到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的架构之中,为集团公司迈向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作出应有的贡献。

  许良伟说,集团公司第四次工作会对八院的功能定位作了明确的界定,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工作会精神,尤其是要在六个战略转型上下工夫。

  在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中,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定位和板块结构更为清晰。结合八院实际,许良伟认为,推进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必须注重以下四点。一是发展格局必须具规模化——“航天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像模像样的,一定要走高起点、高技术、高效益之路。”根据集团公司制定的打造10个百亿元公司的宏伟目标,八院除了正在建设的内蒙古多晶硅项目外,还要打造三到四个年销售额达到10亿元以上的优势企业。二是发展方式必须集约化。在航天技术创新的引领下,航天企业不能满足于搞产品,还要在技术集成、信息化技术、知识产权专利、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延伸拓展。三是管理手段必须精细化。一个成熟的市场必将是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市场,必须跳出型号研制中传统的思维模式,适应市场,规范运作,以市场化的精细管理赢得市场。四是企业治理必须法治化。八院将在航天能源公司改制和产权变更等过程中,进一步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强化资源配置和资本运作,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航天是创新,航天是品牌。利用航天成熟的技术优势,转化为走向市场、获得效益的应用产业,这是八院多年来在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进程中坚持不懈走出的路子。”许良伟不无感慨地说。他强调,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必须是科技含量较高的“高端占领型”的,不能像过去有时还搞一些“低层次产品”。

  就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而言,八院这些年来开发的新产品几乎都是依托航天技术这一坚实的基础。飞奥公司的天然气管道阀门和门站,就是利用了航天液体发动机上的阀门技术;航天能源公司的产品,也是利用了火箭发动机上的动力技术。还有太阳能技术、复合材料技术等,均与航天产业的专业技术有关,有的产业已经做强做大,有的正在朝着这一方向努力。许良伟说:“只要市场有需求,只要与航天相关联,航天人就都能想尽一切办法把它搞出来。最终在市场的搏击中,以航天技术引领,打响航天品牌。”

  许良伟透露,在集团公司的指导下,目前上航实业公司下属的航天能源公司的股份制改制等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航天能源公司既是八院的一块优质资产,又是八院的新兴产业。它的主业从早期的火箭动力技术研发应用,以及各类燃气阀门起步,目前已经发展到既能提供高端产品,又能提供总体集成系统,其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90%以上。该公司不仅在国内具有相当的知名度,连续十多年获得上海市高新企业称号,而且在海外市场也有了很大的知名度。

  许良伟说,从航天能源公司改制工作中我们体会到,作为航天企业,无论是现在或是将来,开发一个新产品不仅要科技含量高,还必须符合国家所倡导的产业方向,即符合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导向。同时,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面向市场,面向用户。

  着力打造航天电子产业链

  ——航天时代公司党委副书记、771所所长张俊超谈信息技术产业化发展思路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机遇,曾经创造了我国集成电路和计算机领域9个第一的771所,作为我国微电子和计算机产业的先驱,在引领民族微电子产业的旗舰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新的伟大征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位置,拥有着不可替代的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次工作会后,航天时代公司党委副书记、771所所长张俊超接受采访时豪情满怀。

  在信息技术产业化方面,771所优势明显。完善的微电子产业链是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基础。经过40多年的建设发展,771所已经成为我国航天电子产品和整机产品的重要制造商。在产业结构方面,形成了半导体集成电路、混合集成电路、集成电路封装、计算机、加固计算机、电源、电子元器件检测与可靠性等七大产业相互配套、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张俊超认为,打造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平台是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化的核心。针对航天装备的发展对高性能嵌入式计算机和集成电路的需求,771所必须着力打造军民两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嵌入式计算机和集成电路设计、研发、生产平台等四个平台,服务航天制造和国民经济,促进航天制造专利技术的形成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到“十二五”末期,力争实现在生产能力上满足航天需求,在工艺技术水平上缩短与国际的差距,在可靠性水平上与国际对标。同时,突破高可信、自适应、可配置空间计算机体系结构及总线技术等6项核心技术,形成十大类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服务的嵌入式系列产品。

  在谈到今后的重点工作时,张俊超说:“建立新型创新体系是推动微电子产业发展的动力。”今后,在技术创新方面,771所将以未来航天微电子技术发展为方向,继续实施以“三个结合”(整机与电路、设计与工艺、半导体集成电路与混合集成电路)为核心的专业融合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形成更多的知识产权、专利技术和技术标准,用新技术推动产品更新周期,打造核心竞争力。在管理创新方面,将不断优化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加强管理模式研究和管理平台建设,提升管理能力,进一步完善事业部运行体制,在条件成熟的事业部试行股份制运作,为产业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系统的商业发展模式。

  “坚持国产化和亦军亦民方针是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张俊超深有感触地说。他表示,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必须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771所将继续整合壮大集成电路测试、筛选、失效分析产业,积极孵化印制板产业;同时继续壮大集成电路制造产业和电源产业规模,初步形成军民协调发展的格局。目前,771所正在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投资新建年封装能力为60亿只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厂。

  在采访最后,张俊超表示,771所一定要紧紧抓住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的大好机遇,以建设好微电子与计算机设计制造中心为契机,狠抓技术基础和专业能力建设,努力把小而全的专业建成大而强的产业,建设产业规模大、产值收入大、回报效益大、社会贡献大和创新能力强、技术力量强、人才队伍强、发展后劲强的科研生产经济实体。在“十一五”末期,该所在达到17亿元经济目标的基础上,将通过产业优化升级和产业链完善,精心打造5个以上产值达4亿元的产业实体。

  “为航天装备和信息产业提供一流的产品、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服务,为民族信息产业的振兴再立新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张俊超如是说。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