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科普与人物  >  权威解读 > 正文
中国宇航员太空漫步奠定国际合作基础
发布时间:2009-01-20 分享:
 

  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成功;2005年,我们又将两名宇航员送入太空;2008年,“神七”飞船上的三名宇航员更是实现了“太空漫步”的理想。

  2008年9月20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七号”飞船端坐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上,沿着一条1500米长的无缝铁轨,经过1小时零5分的垂直移动,顺利转运至发射架下,等待发射。9月24日下午,几名训练有素的燃料加注人员,开始对垂直于航天发射塔下的长2F火箭进行加注。

  9月25日21时10分,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点火。点火12秒后,火箭向东稍偏南的方向实施程序拐弯。此时,火箭距地面高度为211米。点火120秒后,火箭抛掉逃逸塔,这是火箭第一个分离动作。点火583秒后,飞船与火箭在高度约200千米处成功分离。“神舟七号”满载着三名航天员飞天了。

  26日凌晨,“神舟七号”成功变轨。变轨成功后,飞船由沿椭圆轨道运行变为沿圆形轨道运行。而这一天,航天员最重要的任务是完成舱外航天服的组装与穿着。航天员翟志刚和刘伯明在飞船轨道舱进行了轨道舱状态检查和舱外航天服的组装与测试等工作。

  9月27日12点28分,“神七”航天员开始准备出舱。4分钟后,翟志刚向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报告说航天服的全部检查工作已经完成,一切顺利。接下来要进行的是舱载对接检查。

  此后,“神七”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决定,翟志刚为出舱航天员。刘伯明在轨道舱内穿“海鹰”舱外航天服支持配合翟志刚出舱活动。景海鹏值守返回舱。下午,航天员检查航天服气密性,检查结果合格。轨道舱第一次泄压完毕,舱内气压由1个标准大气压降至70千帕。接近下午4点半,轨道舱第二次泄压,气压降至2千帕,满足出舱条件。

  下午4点44分,翟志刚即向地面报告:“神舟七号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神舟七号向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问好!请祖国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刘伯明又为翟志刚递交一面五星红旗。翟志刚在太空中回收固体润滑材料,并将它交给轨道舱内的刘伯明。进而,航天员关闭轨道舱舱门,完成太空行走。翟志刚报告:“轨道舱关闭舱门,正在检漏,完毕。”至此,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名航天员成功出舱。

  9月28日傍晚,在太空遨游两天多的“神舟七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人类开拓的太空边疆上行走,无论是技术攻关、产品研制、宇航员训练,还是任务组织指挥,中国的太空探索都迎来新的进展。

  【专家观点】

  奠定中国国际合作基础

  “神七”的发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的发射,这是我们国家利用自己的出舱行动的软硬件进行的首次出舱活动,是中国太空事业的重要突破,为此后建造空间站奠定了基础。

  具体到此次的“神七”来说,除了实现出舱活动外,还完成了其他两项突破。“神七”搭载了3名航天员,飞船是满载的,这样就实现神舟飞船的额定能力。此外,“神七”飞行期间也进行了一些卫星通讯的新技术试验。我国首颗中继卫星“天链一号”于4月25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神七”和中继卫星进行了测控通信实验,中继卫星跟踪正常,实验数据收发很正常。借鉴国外的经验,发射三颗中继卫星后,能够24小时实时通讯。这就意味着我们发射的一些近地轨道卫星,即使在别国的上空,也可以马上传回数据,有了中继卫星就能实时掌握全球的遥感信息。

  此次“神七”发射成功,还为中国参加国家合作奠定了基础。有说目前俄罗斯飞船不够用,美国有意愿与中国搞合作。这种合作也是基于中国有自己的技术,可以完成这种任务。

  未来,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此后我们还要通过交轨对接技术实现飞行器的空间交轨对接。这些技术突破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建造太空空间站,是为了利用。

  ———庞之浩(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