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主席强调指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必须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这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好的一篇大文章。”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内在规律,指明了富国强兵的发展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一贯坚持军民结合的原则。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个原则集中表现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军工企业生产民品则是它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改革开放后,在不影响战备任务的前提下,国家有计划地向社会开放军用设施,使其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财政经济严重困难。面对国防建设亟待加强,从战争的废墟中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任务极为繁重的形势,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两手抓”的思想:一手抓国防建设,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巩固国防;一手抓经济建设,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为新中国的经济大发展奠定基础。
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对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和阐述,指出“一定要加强国防”,而加强国防建设“首先要加强经济”,“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在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指导思想上也作了重大调整,加大国防投入,调整工业布局,加强国家战略后方建设,随着国防投入的大幅度增长,国家抵御侵略战争的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慑止战争的战略态势。这一时期我国先后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过多地认为世界大战很快就要打起来,忽视发展生产力,忽视经济建设。现在根据新的观察、新的分析,下决心一心一意搞建设;一定要抓紧利用当前和平时期这个良机,先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同时,要不失时机地、认真地搞好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国防和军队的长期性、根本性建设,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虽然有了很大提高和增强,国家尽最大努力增加了军费的投入,但是受国家经济实力所限,军费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根本解决。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我们不能同发达国家比军事投入,必须走一条以精确投入为主的低成本高效益的发展道路。要走出这样一条路子,必须坚持勤俭建军方针,强化质量效益观念,切实转变传统的人力密集型、数量规模型的管理模式,坚持统筹安排,精打细算,保证重点,加强科学管理,实施科学决策,向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要效益和战斗力,从根本上根治诸军兵种互争建设资源、自我发展、重复建设等顽症,减少资源浪费,把有限的资源更多地用在提高军队战斗力上。
20世纪80年代,我军在完成教育训练任务的同时,积极参加和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先后向地方腾让、开放了大批军事设施,积极参加抢险救灾,参加了一大批国家和地方的重点工程建设,参加各类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开展科技助民和扶贫开发工作,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等等,为国家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此外,随着军队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军事投入与科技、工业等相关领域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其推动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因素也在不断增多。换句话说,军队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并非完全是"大炮与黄油"的关系,军队建设对经济和科技的拉动作用是客观存在的。我国"军转民"取得的伟大成就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实践证明,军队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大有可为,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军事资源的军事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取得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效果。
20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处理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作为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与国防现代化建设两头兼顾、协调发展。”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新形势和现实战争威胁,确立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国防建设的具体措施:一是适度增加了军费的投入,使国防费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增长相适应。二是坚决果断地停止军队和武警部队的一切经商活动,使军队吃“皇粮”的决策得到落实,进一步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维护了军队的良好形象。三是确立了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赶、有所不赶的新时期武器装备发展战略,保证了国防科技重点项目的顺利展开和资金的投入,取得了一批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的科技成果。四是进行了国防科技工业体制的改革,为建立寓军于民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国防科技工业新体制创造了条件。五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宣布,再次裁减军队员额50万。党的十六大后,江泽民同志又郑重宣告:2005年前,我军再裁减员额20万。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纳入更高层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指导思想之中。2004年 7月24日,胡锦涛同志主持了以“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他在阐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时强调: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经济建设搞不上去,国防建设就无从谈起。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建设搞不上去,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就难以保障。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国防建设”,使二者“相互促进”。他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胡主席曾经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国防和军队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六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其中重要的一条是要积极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并强调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好的一篇大文章。
党的十七大报告,胡总书记鲜明提出了“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胡锦涛主席强调指出:“统筹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既是强国之策,也是强军之道。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高度,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实。要依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把国防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统筹国防资源与经济资源,注重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的兼容发展,进一步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军队要坚决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关心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胡锦涛主席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是指导军队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原则。目前,在军队保障领域,我军三军一体、军民一体、平战结合的后勤保障体系也已逐步形成,军队保障和其他保障社会化取得阶段性成果,逐步走开了依托社会建设军民通用基础设施、社会仓储设施储备军民通用物资、社会医疗保障力量组织军队医疗保障、地方企业实施军用装备维修等新的路子。 在国防动员领域,国防动员体系日趋完善,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组织领导制度,探索形成了“军队提需求、国动委搞协调、政府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国防动员领域已拓展到能源、通信、交通、国防工程、装备维修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目前全国已组建了医疗卫生、数字化制造、特种车辆改装、装备生产维修等40多个经济动员中心,逐步把综合国力转化为军队战斗力。(总参某部 魏岳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