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科普与人物  >  权威解读 > 正文
航天空气动力为美丽中国“添翼”
发布时间:2012-12-21 分享:

 

  如果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党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那么“美丽中国”必定位列其中。何为“美丽中国”?如此简单的四个字,出现在字字珠玑的党代会报告里,便被赋予了更深的涵义和更高的境界。

  “美丽中国”首先彰显出崇尚自然的文明理念。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美丽中国,首次以单篇形式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高度,这是我们党通过长期历史实践所实现的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深化,体现了走可持续、可协调、可平衡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再到寓意深远的美丽中国建设,党中央明确了今后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方向,即尊崇自然环境、构建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蕴含着科学发展的先进理念。从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到推行节约资源基本国策,从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到“努力建设美丽中国”,都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诠释,是科学发展观思想精髓的体现。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指导,而美丽中国建设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践行。在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指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1%,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比例提高了30.3个百分点……美丽中国蓝图正在描绘,民族永续发展愿景正在逐步实现。

  “美丽中国”弘扬了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言简意赅地定义为美丽中国,体现了党中央关注民生的人文情怀,也体现了近年来大力倡导的和谐理念。过去10年间,在巴厘岛、哥本哈根、德班等世界气候大会上,我国许下绿色发展承诺并努力践行。“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将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作为约束性指标”,其后相继出台节能减排计划,清理整顿钢铁等高耗能行业,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实施南水北调,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等。中国始终在探索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中国与世界的和谐相处。

  同时,尽管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显著,但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制约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美丽中国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是资源约束趋紧。我国石油等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4亩,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7%;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也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环境保护观念和生态文明制度长期缺位,使得本不乐观的资源现状更加雪上加霜。

  二是环境污染严重。我国进入环境高风险时期,松花江重大水污染,太湖、巢湖、滇池蓝藻危机,广州白水村“毒水”事件以及多地儿童血铅超标事件等,近10年来,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性遏制。

  三是生态系统退化。从整体上看,我国仍然是一个生态脆弱的国家。全国森林覆盖率只有20.36%,远低于世界30%的平均水平;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已超过国土面积的1/5,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到国土面积的37%;地下水资源过度开发,地面沉陷面积扩大……人为干扰已成为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

  面对如此不容乐观的形势,建设美丽中国,可谓势在必行;而在这一征程中,航天大有可为。建设美丽中国,不是纸上谈兵,也不能一蹴而就,可以实行“三步走”战略。一要建设强盛中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国家强大,才能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经济和技术支撑。二要建设安全中国。国家不安定,人民不安全,何谈美丽?安全中国是美丽中国的首要前提和环境保障。三要建设和谐中国。我们既要青山绿水,又要强大富裕;既要物质丰盛,又要精神满足。和谐中国是美丽中国的实现方式和最终落点。

  作为国防科技工业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先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十一院以国家和人民需要为使命,坚持“科技创新、产业化、资源重组、国际化”四大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以高超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国防科技创新团队、自主创新研发、创新激励机制相结合的系统化和规模化科技创新体系;承担并较好地完成了一大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多项国家重要型号的风洞试验任务,推动了国家重点型号攻关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大力推行军用技术民用化,整合优质资源,加快产业化步伐,空气动力、无人机、环保、测控四大主业实现协调发展。在增强国家实力、保障国民安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十一院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而在美丽中国的建设进程中,我们也将继续积极响应与切实践行。

  巩固气动核心

  创新驱动全面促进资源集约利用

  发展是解决中国当前一切问题的关键,而科学技术就是开启这扇发展大门的金钥匙。要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必须依托科学技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十一院继承了我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50多年的研究成果,汇聚了大批尖端科研技术人才。以科研立身、以气动为核心、以自主创新为主导,已经成为全院的思想共识。

  空气动力学以空气这种无所不在的物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自然规律并探索如何更好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祉的学问,遵循的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合理利用及科学保护自然的原则。空气动力学研究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开发挖掘各种能源资源的最大潜能并实现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实现。它既是美丽中国的具体体现,又是美丽中国的实现方式。

  空气动力学在航空航天事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先行官”作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导弹、第一枚火箭上天,国家各式武器的成功研发,“神舟”系列飞船自由翱翔太空等,首先都要依赖空气动力学的研究水平。

  近年来,十一院充分发挥气动力、气动热、气动物理等气动分支学科的优势,搭建研究平台,探索科学前沿,提高理论水平,形成了一批具有标志性、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同时将理论成果积极应用于国防军队建设、社会民生发展及自身经营拓展之中:风洞非标设计和制造集成能力快速形成;无人机突破中低端系统及其应用技术,进入高端无人机技术研发领域,形成系列化产品体系,首次打开国内军方市场……可以说,空气动力技术研究及其应用已经为、正在为并将继续为美丽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加快军民融合

  推动生态保护有序开展

  在巩固气动核心的同时,十一院加快军民融合步伐,在推进军用技术民用化、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成效显著。

  由十一院控股的航天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依托航天高技术优势,建有国内领先的脱硫、除尘实验室和等离子技术应用实验室,研制并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气动烟气治理技术、污水处理技术和等离子工业应用技术,在工业废气治理、水资源污染防治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环保领域硕果累累。

  2003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气动脱硫技术首次成功应用于中石化集团——燕山石化第三热电站5万机组脱硫工程,经过多年发展和工程实施,该公司已成功占据国内脱硫工程主流市场;引进了世界上应用最多、最为成熟的SCR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成功应用于呼和浩特热电厂2台350兆瓦机组SCR脱硝总承包工程;紧紧把握世界环保领域技术发展最新动态,对重金属、微细粉尘PM2.5等烟气有害物质脱除技术展开针对性研究和技术储备;利用航天高技术在流体力学、掺混与分离领域的技术优势,开发出具有航天特色的水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于市政污水处理、工业污水处理、特种废水处理、海水淡化等领域。

  在美丽中国的建设道路上,十一院正在快马加鞭。下一步,十一院将继续推行产学研合作模式,加大环保新技术开发力度,开展脱硝系统核心——催化剂的研发和生产;筹备建设脱碳实验室,确保突破烟气脱碳关键技术并完成实验室验证,未来可承揽每年100万吨及以上等级的烟气脱碳工程;将已经完成实验室验证的具有航天特色的等离子技术应用于医疗垃圾等危险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并实施工业推广;通过技术创新不断优化项目设计,满足客户多种脱硫工艺选择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加快施工进度。

  致力主动预防

  确保防治体系合理构建

  要实现美丽中国建设,除了被动治理,还要主动出击,构建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生态开发和环境保护体系。

  十一院丰富的科研成果及产品可以应用到构建生态防治体系上,而其未来的科研生产工作也可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施展拳脚。如基于光纤周界安防技术开发出安全监测产品,与石油化工等能源企业合作,从源头上减少资源的不必要损耗;加快等离子点火/稳燃技术和热能技术的工程化应用,提高煤炭、石油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开发民用式察打一体化无人机,用于环境监测、生态修复、防灾减灾、空间开发等众多领域;在治理污染的同时,积极探索废物回收利用、开发新能源等方向……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还有更广阔的空间等待十一院干部职工去深入探索。

  2012年是加快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全面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的关键之年,也是十一院加速建设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为实现“十二五”宏伟跨越夯实基础的决胜之年。从此刻开始,我们的肩上又多了一项重任,即发挥科技优势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让人民在享有丰富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拥有舒适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与生态协同共赢。这是新的时代赋予十一院的历史使命,也是十一院作为航天研究院不可推卸的职责所在。(十一院党委)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