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大漠,一丛丛骆驼刺开始泛出绿芽,一簇簇贺兰花悄悄绽开花苞,小动物也开始在洞口灵活攀爬偶尔探出小脑袋打量这勃勃生机的春日……在春日的大漠,有辽阔也有豪壮,在这里还有着一个特别的种族,他们俗称“大漠一族”。 “大漠一族”可说是隶属于“游牧民族”,他们不是久居此地的常住民,但是每年总有几个月他们会成群结队的出现在这里。每次...
杨元喜: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地测量学家、相关观测抗差估计系列理论体系和自适应抗差导航定位理论体系原创者、西安测绘研究所研究员 2014年11月23日,国际海事组织海上安全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认可的航行安全通函,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成为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这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孙家栋院士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航天事业奋斗了一辈子,作为总设计师亲历了“东方红一号”、“探月工程”和“北斗导航工程”等重大航天工程,孙家栋仍然谦虚地说,自己只是中国航天人的一份子。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
在他的手中,焊枪是针,弧光是线,他追寻着焊光,在火箭发动机的“金缕玉衣”上焊出了一片天。 在3月29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典礼现场,焊接火箭发动机的首都航天机械公司高级技师高凤林,作为唯一的个人奖项获得者走上领奖台。他说:“这是对航天事业取得卓越成果的高度肯定,是对航天人不懈追求万无一失、尽善尽美的激励,更是对技能工...
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单个飞船运行到多个目标交会对接,从地月转移到绕月探测,从环月飞行到落月巡视,从月地转移到再入返回……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和深空探测工程飞行控制任务的“神经中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组建20年来,以精确完美的飞控,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永载中华民族史册的壮丽飞行。 逐梦苍穹 1996年,北京西北郊外一块...
74岁的谭述森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他一周要参加10个会议,办公室和家里堆满了书籍、手稿,一吃完晚饭就钻进书房。小孙子好奇地问:“爷爷,您怎么总有做不完的作业啊?” 这些“作业”都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布置给他的。52岁那年,谭述森投身刚刚起步的北斗事业,22年间,他见证了这项不亚于“两弹一星”的国家战略工程从立项到全球组网的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