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速写中国航天科工十院大漠一族2016-05-11
    速写中国航天科工十院大漠一族
      五月的大漠,一丛丛骆驼刺开始泛出绿芽,一簇簇贺兰花悄悄绽开花苞,小动物也开始在洞口灵活攀爬偶尔探出小脑袋打量这勃勃生机的春日……在春日的大漠,有辽阔也有豪壮,在这里还有着一个特别的种族,他们俗称“大漠一族”。  “大漠一族”可说是隶属于“游牧民族”,他们不是久居此地的常住民,但是每年总有几个月他们会成群结队的出现在这里。每次的大漠驻扎并不会是完全相同的一群人,但是他们都拥有着同样的爽朗笑容、狠辣拼劲、严谨工作作风,以及共同的目标——确保外试验任务圆满成...
      五月的大漠,一丛丛骆驼刺开始泛出绿芽,一簇簇贺兰花悄悄绽开花苞,小动物也开始在洞口灵活攀爬偶尔探出小脑袋打量这勃勃生机的春日……在春日的大漠,有辽阔也有豪壮,在这里还有着一个特别的种族,他们俗称“大漠一族”。  “大漠一族”可说是隶属于“游牧民族”,他们不是久居此地...
  • 杨元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走向全球是必然2016-05-05
    杨元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走向全球是必然
      杨元喜: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地测量学家、相关观测抗差估计系列理论体系和自适应抗差导航定位理论体系原创者、西安测绘研究所研究员  2014年11月23日,国际海事组织海上安全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认可的航行安全通函,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成为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成为全球无线电导航系统的组成部分,并取得了面向海事应用的国际合法地位,成为服务世界航海用户的卫星导航...
      杨元喜: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地测量学家、相关观测抗差估计系列理论体系和自适应抗差导航定位理论体系原创者、西安测绘研究所研究员  2014年11月23日,国际海事组织海上安全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认可的航行安全通函,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成为继美国全球...
  • 专访“卫星之父”孙家栋:中国航天为地面家园服务2016-04-29
    专访“卫星之父”孙家栋:中国航天为地面家园服务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这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孙家栋院士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航天事业奋斗了一辈子,作为总设计师亲历了“东方红一号”、“探月工程”和“北斗导航工程”等重大航天工程,孙家栋仍然谦虚地说,自己只是中国航天人的一份子。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46年之后的这一天,当中国迎来首个“航天日”的时候,孙家栋院士感慨万千。  “心情高兴,设立航天日是国家...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这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孙家栋院士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航天事业奋斗了一辈子,作为总设计师亲历了“东方红一号”、“探月工程”和“北斗导航工程”等重大航天工程,孙家栋仍然谦虚地说,自己只是中国航天人的一份子。  1970年4...
  • 高凤林:在火箭发动机上焊出一片天2016-04-13
    高凤林:在火箭发动机上焊出一片天
      在他的手中,焊枪是针,弧光是线,他追寻着焊光,在火箭发动机的“金缕玉衣”上焊出了一片天。  在3月29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典礼现场,焊接火箭发动机的首都航天机械公司高级技师高凤林,作为唯一的个人奖项获得者走上领奖台。他说:“这是对航天事业取得卓越成果的高度肯定,是对航天人不懈追求万无一失、尽善尽美的激励,更是对技能工人扎根一线,以工匠精神打造中国制造品质的鞭策。”  在航天领域,高凤林被誉为“金手天焊”。这不仅因为早期人们把比用金子还贵的氩气培...
      在他的手中,焊枪是针,弧光是线,他追寻着焊光,在火箭发动机的“金缕玉衣”上焊出了一片天。  在3月29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典礼现场,焊接火箭发动机的首都航天机械公司高级技师高凤林,作为唯一的个人奖项获得者走上领奖台。他说:“这是对航天事业取得卓越成果的高度肯...
  • 梦想绽放九天上——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创新发展记事2016-04-11
    梦想绽放九天上——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创新发展记事
      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单个飞船运行到多个目标交会对接,从地月转移到绕月探测,从环月飞行到落月巡视,从月地转移到再入返回……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和深空探测工程飞行控制任务的“神经中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组建20年来,以精确完美的飞控,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永载中华民族史册的壮丽飞行。  逐梦苍穹  1996年,北京西北郊外一块稻田上,北京航天飞控中心破土动工。  “我们没有一台现成用于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的设备,没有一行可用的软件代码,没有一本完整的飞控方案...
      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单个飞船运行到多个目标交会对接,从地月转移到绕月探测,从环月飞行到落月巡视,从月地转移到再入返回……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和深空探测工程飞行控制任务的“神经中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组建20年来,以精确完美的飞控,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永载中华民族...
  • 频率保卫战:谭述森扫除“北斗”第一道障碍2016-03-25
    频率保卫战:谭述森扫除“北斗”第一道障碍
      74岁的谭述森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他一周要参加10个会议,办公室和家里堆满了书籍、手稿,一吃完晚饭就钻进书房。小孙子好奇地问:“爷爷,您怎么总有做不完的作业啊?”  这些“作业”都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布置给他的。52岁那年,谭述森投身刚刚起步的北斗事业,22年间,他见证了这项不亚于“两弹一星”的国家战略工程从立项到全球组网的全过程。  2015年,身为北斗系统副总设计师的谭述森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新当选院士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尽管已经头发花白,但他明显...
      74岁的谭述森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他一周要参加10个会议,办公室和家里堆满了书籍、手稿,一吃完晚饭就钻进书房。小孙子好奇地问:“爷爷,您怎么总有做不完的作业啊?”  这些“作业”都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布置给他的。52岁那年,谭述森投身刚刚起步的北斗事业,22年间,他见...
  • 五赴酒泉航天城 总有一些感动永远是新的2016-03-21
    五赴酒泉航天城 总有一些感动永远是新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踏出实质性的第一步,是从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的发射开始的。  钱江晚报追逐中国载人航天这个伟大的梦想,可以追溯到2002年12月。当时,本报记者兰杨萍与摄影记者杨晓轩第一次赴酒泉,在零下20℃的严寒中见证了“神舟”四号的发射。  此后的10多年,钱报记者以接力的形式,继续追逐中国航天梦,每一次发射都会到现场采访。  作为钱报科教部的记者,我有幸成为追逐中国航天梦队伍中的一员,从2008年“神七”发射,到2011年“天宫...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踏出实质性的第一步,是从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的发射开始的。  钱江晚报追逐中国载人航天这个伟大的梦想,可以追溯到2002年12月。当时,本报记者兰杨萍与摄影记者杨晓轩第一次赴酒泉,在零下20℃的严寒中见证了“神舟”四号的发射。  此...
  • 航天科技集团十大杰出青年评选结果揭晓2016-03-17
    航天科技集团十大杰出青年评选结果揭晓
      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对在集团公司改革发展事业中作出突出业绩和重大贡献的10名优秀青年予以表彰,10名同志喜获第四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此次获得表彰的10名青年是:一院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热工部部长郭进军、四院41所火箭发动机总设计师王健儒、五院西安分院空间天线技术研究所综合管理处处长马小飞、六院11所型号副主任设计师梁俊龙、七院692厂研发中心主任庹昌春、八院805所型号主任设计师张亮、九院771所研究发展事业部...
      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对在集团公司改革发展事业中作出突出业绩和重大贡献的10名优秀青年予以表彰,10名同志喜获第四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此次获得表彰的10名青年是:一院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热工部部长郭进军、四院41所火箭发动机总...
  • 苗建印:航天器“首席裁缝”2016-03-14
    苗建印:航天器“首席裁缝”
      苗建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首席研究员、总体部热控产品总工程师,1970年生。1999年进入五院工作,长期从事航天器热控专业技术研究和先进产品开发,在空间两相流体回路技术等领域做出了较为系统和创新性的工作。主持研制的国内新一代高性能热管、微型热管、相变装置、两相流体回路等先进航天产品,在导航、遥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型号中得到广泛应用。先后担任国防“973”、总装备部等多项科研课题负责人,并取得多项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8...
      苗建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首席研究员、总体部热控产品总工程师,1970年生。1999年进入五院工作,长期从事航天器热控专业技术研究和先进产品开发,在空间两相流体回路技术等领域做出了较为系统和创新性的工作。主持研制的国内新一代高性能热管、微型热管、相变装置、两相...
  • 让中国探月飞行器在太空打出漂亮“水漂”2016-02-29
    让中国探月飞行器在太空打出漂亮“水漂”
      2014年11月1日,是中国航天发展历程中值得纪念的日子,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器返回舱安全回到了地球,成为世界上太空返回控制精度最高的一次。探月三期跳跃式再入地球技术的实现,标志着我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二个实现此技术的国家,为确保探月工程“三步走”持续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这一幕,今年36岁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02所于丹,作为返回器GNC分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主任设计师感慨颇深。为了控制返回器在太空打出完美的“水漂”,GNC团队在没有技术...
      2014年11月1日,是中国航天发展历程中值得纪念的日子,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器返回舱安全回到了地球,成为世界上太空返回控制精度最高的一次。探月三期跳跃式再入地球技术的实现,标志着我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二个实现此技术的国家,为确保探月工程“三步走”持续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陪伴“天眼”遥测苍穹2016-02-15
    陪伴“天眼”遥测苍穹
        技术人员正在进行设备日常维护。  2月10日,记者从喀什出发,经过3个小时的颠簸跋涉,抵达此次采访的目的地——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喀什航天测控站某分站场区。  到达时,记者碰到四级军士长段齐明正在某新型光学测量设备操作间检查和维护设备:“刚下过雪,场区空气湿度大,光栅雾化结冰,对光学设备有很大影响。”  作为分站光学组光学测量设备的操作手,段齐明像老朋友一样悉心呵护着这台光学设备。为保证测量精度,他每天都要进行除冰操作,-20℃...
        技术人员正在进行设备日常维护。  2月10日,记者从喀什出发,经过3个小时的颠簸跋涉,抵达此次采访的目的地——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喀什航天测控站某分站场区。  到达时,记者碰到四级军士长段齐明正在某新型光学测量设备操作间检查和维护设备:“刚下...
  • 特写:追捕暗物质的“刀客”2016-02-02
    特写:追捕暗物质的“刀客”
      这是一群特殊的“刀客”,在宇宙的黑暗森林中追捕特殊的猎物:暗物质。只是他们还不知道猎物长什么样,何时何地会出现。  2015年12月17日升空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从500公里外太空发来的信息,正源源不断传入紫金山天文台的计算机中。那一串串数字,弯弯曲曲的图形里,就隐藏着“刀客”追捕的猎物。  “森林里一定有猎物,但能不能抓到,逮到的是狗熊还是兔子,现在还不确定。”暗物质卫星首席科学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常进这样形容对宇宙中失踪物质的寻觅。...
      这是一群特殊的“刀客”,在宇宙的黑暗森林中追捕特殊的猎物:暗物质。只是他们还不知道猎物长什么样,何时何地会出现。  2015年12月17日升空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从500公里外太空发来的信息,正源源不断传入紫金山天文台的计算机中。那一串串数字,弯弯曲曲的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