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航天六院院长兼党委书记谭永华
殷秀峰 沈利宾
题记:2005年10月13日,伴随着指挥员“飞船准确入轨”的指令,地处西安南郊的航天六院,这个被世人誉为“中国航天动力之乡”的地方,迸发出一片欢呼声!而与此同时,身在千里之外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六院院长谭永华,笑容写满了整个脸颊……
谭永华,这位与神舟飞船一同成长起来的航天液体动力技术专家、“中国航天动力之乡”的掌门人,迎着神舟飞船捷报频传的巨大喜悦,心中充溢着骄傲和自豪。然而,在他儒雅的外表下,我们分明还看到了一丝冷静,一份沉着。也许,此时此刻,他的目光不仅仅只盯在眼前的欢呼与雀跃,而是早已投向了远方,投向了未来,投向了又一个崭新的起点……
青春献航天
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是神舟腾飞的翅膀;高质量、高可靠、高性能的发动机产品,是实现国人飞天梦想的基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打造出优质高效的金牌发动机,谭永华和他的前辈们曾付出无数的艰辛努力。
生于江苏扬州的谭永华,怀着对祖国航天事业的向往,毅然选择在陕西迈出他人生旅途至关重要的一步。1987年,在西北工业大学度过了七年大学生活,谭永华怀着振兴祖国航天事业,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的满腔热忱,毅然来到了当时位于秦岭深山的航天六院(前身为067基地)11所,成为一名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员。从扬州富饶美丽的秀美水乡到黄土覆盖的古都西安,从繁华惬意的现代都市到生活清苦的秦岭深山,环境的改变丝毫没有影响谭永华对自己人生座标的准确定位。萦绕脑海的飞天梦想,航天求索的艰难跋涉,秦岭深山的清贫生活,不仅没有让谭永华丝毫的畏难和退缩,而是让他更加感受到一种责任,萌生出无穷的动力。从那时起,他就时刻提醒自己,接过老一辈的班,实现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九十年代初期,某型号火箭发动机研制工作全面铺开,时间紧、任务重,又没有多少可以参考的设计资料,压力就像一块磐石,沉重地压在人们心上。作为一名年轻的设计员,谭永华担负着设计该型号发动机用三叉梁式助推器机架的设计任务,该任务属国内首创,可以借鉴的资料几乎是一片空白,而国际上可以参考的资料又少之又少。加上这种捆绑式机架与以往传统机架不同,火箭所捆绑的数台发动机产生的几百吨推力必须准确无误地通过它传送给箭体,设计中所要运用的知识涉及面广、要求也非常高,这对设计者的结构力学等多学科专业知识提出了相当苛刻的要求。接到任务,谭永华虽然感到了沉甸甸的压力,但大战前那种强烈的兴奋感却促使他很快从压力中清醒,从而完全地投入到战役中去。在虚心向老同志求教的同时,他广泛查阅了手头所有可以借鉴的资料,白天通过电话与总体单位协商,晚上就挑灯夜战不知疲倦地绘制着一张张图纸和方案。那段时间,他几乎成为一个上紧发条的机器人,没有休息日、没有节假日,他完全融入到那片由数据和图纸构筑的世界里。当时他的妻子正身怀六甲,他却丝毫顾不上照顾,反而是贤慧的妻子带着身孕陪伴着他无休止地加班;期间,父亲病危入院,他正好在上海出差,但他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仅仅匆匆回家探视了一眼后就又赶回出差地,可这一别,竟成了父子俩的最后一别!父亲阖然长逝时,他竟未能在身边服侍!正是凭着这股劲儿,一年多的时间,他运用结构力学中的超静定原理圆满地完成了这项设计任务,并获得一次设计、一次成功。该项设计成果现已推广运用于其它火箭,包括将神舟系列飞船托举升空的长二F火箭。
严谨铸金牌
随着年华的流逝,谭永华肩上担子也在不断增加,成为一名管理者后,他始终将打造高质量、高可靠的发动机品牌产品作为自己奋斗的至高目标。他深知,要在中国航天动力领域贴上我们自己的标牌,没有过硬的质量,不付出超人的努力肯定是不行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启动后,用于发射神舟系列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研制工作随之展开。当时,主持研制工作的谭永华凭借着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吃透设计方案和要求,紧紧把握“载人”主线,将人命关天、万无一失放在头等位置,潜心研究发动机可靠性技术。在现有液体火箭发动机动力研制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完善产品质量,提高可靠性,倾心打造金牌动力。
1997年3月15日,用于载人航天工程的二级火箭发动机在地面试车过程中,发生猛烈爆炸!能否迅速地找到爆炸原因,从而举一反三、消除隐患,直接关系着整个载人工程的总体发展,任务就像横在谭永华和他的同事面前的天堑,压力撕扯着研制人员的内心!整整36个小时,谭永华他们居然没有合过一丝眼,秦岭深沟里夜晚寒冷的天气伴随着他们焦灼、分析、争论、研究的画面。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谭永华他们经过努力,发现爆炸是由于发动机涡轮盘出现裂纹所致。针对这个隐患,谭永华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放松,带着严谨的态度,本着举一反三的精神,果断进行追查,结果发现在以往的发动机涡轮盘上居然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裂纹!就这样,一场巨大的灾难在严谨的谭永华面前得以避免,一起重大的质量隐患被细致的工作逼出水面。经过改进,该型号发动机涡轮泵存在的质量隐患得到了处理,发动机的可靠性、安全性得到了很大提高,从而完全满足了载人航天的苛刻要求。
类似这样的画面,在谭永华的日常工作中,数不胜数。也正是通过许多类似这样的场景,谭永华和他的同事研制出了过硬的航天发动机产品,打造出了响当当的金牌动力,树立起了陕西航天的标志品牌。在迄今为止中国长征系列火箭的88次发射中,由六院人研制生产的发动机产品始终保持着百分之百的成功记录。放眼整个世界航天领域,这样的成绩都是绝无仅有。随着神舟六号的顺利升空,谭永华用华丽的乐章奏响了他人生历程的最强音。
睿智绘未来
谭永华深知,航天人面前永远没有终点,只有起点。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让他更清醒地感受到肩负使命之神圣,承担任务之重大,未来道路之迢迢。为此,他的目光早已牢牢地锁定在世界航天动力技术发展的最前沿。
为适应航天动力技术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早在十多年前,航天六院就已经前瞻性地开展了无毒、无污染、大推力、高性能的高压补燃循环式新型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在新型发动机艰难的研制过程中,谭永华无论是作为一名普通的设计人员,还是成为新型发动机研制工作的总指挥,都能凭借他刚毅果断、睿智清醒的头脑,度过一道又一道看似天堑的难关。
21世纪初,刚刚担任新型火箭发动机研制工作总指挥的谭永华,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此前研制工作一直比较顺利的新型发动机在整机试车中屡遭失利,特别是从2001年以后,连续出现了四次失利,给整个研制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据谭永华后来回忆,当时自己的压力非常大,一则上任不久即屡遭失利,责任巨大;二则关键技术久突不破,士气受损。在这种考验面前,作为一名指挥者,能不能起到稳定军心、扭转全局的作用就显得极为重要!谭永华没有让人们失望,关键时刻,他又一次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手中相关资料极为有限的情况下,他带领研制人员潜心研究,在吃透技术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讨论设计方案,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经过长达半年的顽强拼搏和努力,他们终于突破新型发动机研制瓶颈!随着这种新型发动机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成为继俄罗斯之后第二个掌握这种新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技术的国家!该发动机的研制成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并被视为中国航天未来的“五大看点”之一。
天道酬勤。艰辛的努力使谭永华在航天这块沃土上不断成长。他先后荣获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杰出奖”、“全国新长征突击手”、“航天十佳科技青年”等荣誉称号。2003年,他还被评为国家级和航天总公司“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成为航天总公司“有突出贡献专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其研究成果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部级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风物长宜放眼量,作为“中国航天动力之乡”的掌门人,谭永华深知荣誉只属于过去,未来的征程依然充满挑战,唯有奋斗不止,方能再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