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科普与人物  >  航天人物 > 正文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里的烟台人
发布时间:2005-10-18 分享:

  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有这样一群来自烟台的航天人———他们长期无怨无悔地坚守在大漠深处,就像戈壁滩上“毫不起眼”的白刺、骆驼草一样,默默无语,迎风披沙,只为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九进基地

  为了“神舟六号”飞船的成功发射,航天513所实验室的王谦、吕家琳,今年在远离亲人的大漠深处度过了中秋节。他们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对“神舟六号”飞船上的无线转发系统进行测试,保证“神六”发射成功。算上这次,他们已是第九次进入基地了。

  黝黑的皮肤,沙哑的嗓音——多次进入基地,在大漠深处生活,王谦、吕家琳身上难免要留下“风沙”的痕迹。那还是1998年,他们第一次进入基地,刚到这里,就遭遇了恶劣环境的考验。由于天气炎热干燥,刚到不几天,他们的皮肤就被晒得黝黑干裂,每天,都要流几次鼻血,嗓子更是经常发炎。等他们刚刚习惯了这里的气候,却又到了启程返烟台的日子,大海之滨的温润潮湿反而让他们适应不了。

  他们还要与艰苦的生活条件做斗争!那几年,基地生活条件不是很好,很少能吃到青菜。当时,基地只有一家百货店,商品十分匮乏,有时连一块香皂都买不到,其他的日用商品就更不用说了。可王谦、吕家琳却从不把这些苦放在心上,始终坚守在基地,一呆就是几个月。在他们心中,只有一个神圣的信念,那就是“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就是豁出命来也要保证设备零故障,不拖飞船发射的后腿”。 有这样两件事,让人们刻骨铭心。有一年,基地遭遇了史无前例的严寒,气温降到了零下32度,滴水成冰。在这样的天气里,王谦、吕家琳却赤手在室外维护设备。他们的手冻得像紫茄子般,但却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另一件是,“神舟三号”飞船发射的那一年,他们主动要求留守基地维护设备,在基地度过了中秋、国庆、元旦、春节四个节日。

  扎根大漠

  与王谦、吕家琳不同,还有一些烟台人从万里海滨来到基地后,就在这里扎下了根,把大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

  37岁的基地某处处长孙建华是莱阳人,1990年,他从国防科大毕业后便来到了基地,在这里娶妻生子,扎根安家,把自己如歌的青春融入到戈壁大漠。

  在基地,孙建华是出了名的“工作狂”,一提起他,人们就竖起大拇指:“这个烟台人,行!”采访时,孙建华的部下张健十分敬佩地说:“夜里12点之前,我们‘头儿’的办公室总是灯火通明。” “他太爱航天事业了,一分一秒也离不开它”。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爱,在基地,孙建华一呆就是15年,一次又一次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在发射基地,孙建华一直担任着“神舟”飞船点火倒计时阶段调度员的“职务”,负责喊口令、调度。从“神一”到“神五”,他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果敢、洪亮、自信的口令通过电波传遍了世界各地。

  在基地,像孙建华这样的烟台人,还有很多。某处的吴继亮,老家在龙口。1998年,他从国内某名牌大学毕业后,便主动申请来到了基地,一呆就是7年。今年,为了不影响“神舟六号”飞船的发射工作,他狠心把孩子送回了烟台,由自己的母亲看管。当记者采访他时,他只是淡淡地说:“其实,每一个来到基地的烟台人,都对航天有着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感,我只是其中普普通通的一个。”

  这些可爱的烟台航天人啊,他们质朴得像白刺,像骆驼草,但却有着胡杨般伟岸的性格。他们身上分明写着质朴,写着责任,写着崇高!(仵德建 郑野军)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