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领域的主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长征四号乙火箭副总设计师,航天六院11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恩昭同志,曾连续荣获航天奖、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国家“863”计划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40多年来,他先后参加并领导了某系列火箭发动机和长征系列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国防技术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执著的追求 忘我地工作
人,总是在追求,有人追求名,有人追求利,而淡泊名利埋头科研却是张恩昭一生的志向,献身航天是他一生的追求,这是大家对他的一致评价。
40多年来,从首都北京到陕西三线,从闭塞的山沟到繁华的都市,从设计员到研究员,从工程组长到研究所副所长,无论岗位怎么变化,职务怎样变动,条件多么艰苦,他总是勤勤恳恳,默默奉献,实践着航天科技工作者敬业勤业的职业道德和共产党人甘愿吃苦,勇挑重担,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1960年,风华正茂的张恩昭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第三设计部工作。从此,他便与祖国的航天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航天高科技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硕果累累。
熟悉中国航天发展史的人都知道,上世纪60年代我国的航天型号研制任务是在怎样的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又是在怎样艰难的环境条件下,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在那异常艰苦的研制工作中,对于刚踏进航天大门的张恩昭来说,既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和提高的机遇,又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和考验,更是一种神圣的责任和巨大的动力。
为了尽快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他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虚心拜老同志为师,像一个刚进学堂的小学生一样,随身带一个小本,随见随问,随问随记。与此同时,他还买来了《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设计理论基础》等专业书籍,业余时间一头扎进这些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如饥似渴地从中吸收着“养分”。随着参与国家某重点型号研制任务的完成,并参加飞行试验的圆满成功,张恩昭的专业技能也日臻成熟,并在往后的多种型号研制任务中,突破了多项重大技术关键,屡建功勋。
上世纪70年代未80年代初,时任长征四号火箭三级发动机主任设计师的张恩昭,全身心投入到型号任务的研制之中。由于该型号发动机是我国首次研制的上面级通用发动机,具有高空起动、高性能、高可靠性,双向摇摆等特点,设计中需采用大量的先进技术,研制难度相当大。
张恩昭和同志们接下了重任,决心迎着困难上。
无数个朝阳落日,无数个银月残钩,他带领大家奋战在研制工作的第一线,倘佯在钟情的事业中。经过大量的计算、分析、实验,他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第一台整机双向摇摆发动机在研制过程中的多项技术难关,为发动机最终研制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旅程的尽头就是成功的等待。
经过几年的艰苦攻关,该型号发动机的性能和工作可靠性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长征四号A运载火箭两次成功地将风云气象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发动机研制的主要贡献者,张恩昭的心中同样充满着无比的自豪和由衷地欣慰。但面对该运载火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该型号发动机获全国科学大会奖、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荣誉时,他却只是淡淡地说:“得不得奖无所谓,关键是要研究出点真东西,出些实实在在的成果。”
勇挑重担 孜孜不倦
有人说,航天事业是智者和勇敢者的事业,奋斗与跋涉的过程,满是成功与失败的岔路口,关键时刻,面对艰难与险阻,强者自会勇敢地承担起超常的重负和责任。张恩昭对这话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
90年代初,年过六旬的张恩昭担负起了原067基地预先研究副总研究师和我国新一代重点型号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任务主要负责人的职务。在艰苦卓绝的研制道路上,他以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共产党人的人格魅力带领科研人员闯过了一道道技术难关,攻克了一个个试验障碍,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研制经验,为该型号发动机研制工作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型号的研制是一项全新的研制工作,许多关键技术待突破,不仅是对几十年来液体火箭发动机已有认识的实践与创新,也是对未来知识的探索与驾驭。
这个过程充满着艰难、艰辛和艰险。
在型号研制的攻坚阶段,张恩昭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牺牲了多少个节假日?有多少业余时间是属于他自己的?他说不清,也无法说清。研究室经常有他的身影;试验室工人加夜班,他有时陪到午夜,不离现场;有的新同志接受任务有些畏惧,他教给他们提高知识水平的方法,把心交给群众。他别无所求,只求把型号搞成功。不论年轻年老的同事,工作及时通气,合作共事。他说:“压力大,靠集体,靠大家的智慧和实干,靠自己多干点多累点多想点。”大家都乐意跟他共事,协作单位的同志也愿意与他打交道。
设计的质量,决定着产品的质量,也决定着发动机试验的成败。
在组织协调好研制试验任务的同时,他对产品质量亲自把关。作为型号副总师,按说只需对定型图纸进行审核就可以了,但他始终坚持对每一张图纸、每一个设计方案严格把关,一丝疑点也不放过。为了掌握产品的第一手资料,确保万无一失,他经常和设计人员一起下厂配合生产,与试验工人一起奋战在试验台前。
几年孜孜不倦的追求,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艰苦拼搏,他组织完成了该型号发动机许多关键技术的攻关,并确定了系统方案和整机结构布局;完成了主涡轮泵设计、涡轮冷吹风试验、氧泵与煤油泵水试和端面密封与轴承试验;燃气发生器高、低压缩尺件的设计和点火试验等等。
在该型号关键组件涡轮泵联动试验前,他的心一直跟着型号任务一起走,与设计人员和试验工人一起通霄达旦拼搏在试验现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带动着周围的同志,为该项试验获得成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次试验中获得的大量珍贵资料、信息和技术,为我国首次研制该型号发动机尽快成功提供了重要保证。
痴情为航天 倾心育后人
如果说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培养和教育的话,那么遇到一位良师将使你终生受益,张恩昭就是这样一位老师。
几十年来,他不仅将毕生精力和才华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还不遗余力将自己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和专业知识传授给航天事业的年青一代。
作为研究生导师,为了使青年人尽快成长,独立完成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他翻阅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及时总结出自己多年来在发动机研究、设计方面的经验及分析、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方法、技巧,编写了相关的教学讲义,并将这些内容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青年人,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开辟了捷径。青年人遇到技术上的难题也总是乐于向“张老师”虚心地请教,在他的耐心指点下难题又总是一个接一个地被分解。
近年来,他带的两名硕士研究生和1名博士生,均已成为技术骨干。其中有两人已挑起军品型号研究室副主任的重担。他培养的博士生刘红军同志撰写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起动过渡特性研究》一文,曾获得部级优秀论文奖。在他的指导下,小刘完成的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静态特性仿真研究,成功地解决了超多维非线性方程组数值求解的收敛性问题,克服了用小偏差方法求解的偏离额定点较远的工况求解精度差的问题,提高了计算精度,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多年的航天型号研制工作,使他养成了一种务实、敬业、勤奋的工作作风,也使他在这一领域硕果累累。他撰写的《常平座的设计及应用》、《变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新进展》、《0型圈在液体火箭发动机上的应用》等一批论文著作,在多种专业刊物上登载,并在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交流会上宣读。他的研究成果曾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
老牛已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如今,年过六旬的张恩昭仍在他拼搏了四十多年的航天路上,为了所痴情的事业,继续弹奏着铿锵激越的生命之曲。(杨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