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科普与人物  >  航天人物 > 正文
访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吴季:中国空间科学待耕耘
发布时间:2006-12-19 分享:

   不久前,我国政府发表了《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体现了政府对航天技术的支持力度。早在2000年11月22日首次发表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我国政府就科学地将我国的航天活动划分为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部分。这三大领域中,对普通人来说,空间技术与空间应用也许都不会太陌生,因为大家耳熟能详的通信和气象卫星等将高高在上的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拉近到人们身边。但空间科学是什么?相信不少人都说不清楚。但要提起中国的第一枚探空火箭,很多人都会略知一二。其实,探空火箭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发展空间科学探测的雏形。为了使读者更清楚空间科学的概念,记者走进了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在这里,记者见到了我国年轻一代的空间科学倡导者和实践者——该中心主任吴季。

  空间预报员的强大公众效益

  到底什么是空间科学?中国为什么要上马空间科学?面对记者的问题,吴季主任侃侃而谈。他将空间科学中的探测活动通俗地解释为人类航天活动的“侦察兵”,即在进入空间应用之前首先要了解空间的环境。更全面地讲,空间科学就是利用航天器平台在太空中进行的科学研究活动,它包括空间天文、空间物理、空间环境探测和在微重力条件下进行的空间科学试验。

  据统计,天上的卫星20%~40%的事故来自空间环境的影响,为减轻和防止灾害性空间天气给航天、通信、导航、电力、国家安全和人类健康等领域带来的巨大损失,各国都非常重视空间环境探测和研究。欧空局的卫星系列几乎都是空间科学卫星;日本已经发射了几十颗空间科学卫星;美国宇航局也发射了数以百计的空间科学卫星,并在载人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上进行了大量的空间科学实验。

  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钱学森曾将空间环境科学工作者称为空间环境预报员,并鼓励他们要做红色预报员。

  说起我国空间科学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当年上海东南郊那个简陋的发射场上略显单薄的发射架上腾空升起的探空火箭的图像,伴随着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发射的英名,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洗礼,如今仍然清晰可辨。从此开始一直到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应该是我国空间科学打基础的探索性阶段。上世纪70年代以后到2000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发表,可以看作是我国空间科学的第二阶段——实质性进展阶段。在实践系列、返回式等卫星上我国科学家搭载了空间环境探测器,进行空间环境探测以及空间生命和空间材料方面的科学实验,取得了许多宝贵的数据和资料。这个时期,荣获航空航天部一等奖、国家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的“风云一号卫星抢救技术”,就得益于星上搭载的空间环境探测器。第三个时期,是2000年以来,以双星计划为代表的以科学探测为目的开展空间科学的时期,可以看作是我国空间科学步入正轨的阶段。

  说到为什么要开展空间科学?吴季有一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空间科学不但可以为人类提供关于宇宙和太空的新知识、推动空间技术的发展,而且由于空间探索的神秘性和高技术特征,它还可以把年轻人从商业经济社会拉回到数理化的世界。何解?处于科学前沿的空间科学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实力,由此产生的强大的公众效益会对国人特别是年轻人产生巨大的影响。

  从双星计划到嫦娥一号

  “只有一流的科学家,没有一流的数据”。有人曾用这样的话形容中国的空间科学。这的确说中了几年前中国空间科学领域的状况。这也是为什么当中国的双星计划中的两颗探测卫星发射成功时,吴季和他的同事会那样激动。

  双星计划中的探测一号和探测二号卫星是我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两颗空间科学卫星。吴季是双星计划应用系统的总设计师和总指挥。

  双星计划是我国实施的“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的简称。2003年12月和2004年7月分别由长征二号丙改进型火箭发射两颗科学卫星——探测一号和探测二号,它们和欧空局的“星簇计划”发射的4颗科学卫星联合布网,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实施对地球空间的六点立体探测。从步入空间科学的殿堂到双星计划的成功,吴季已经在空间科学领域默默耕耘20多年。当初,吴季从北京邮电学院毕业留校读博、出国读博士后、到欧空局实习、回国后来到中科院,都是为了这个目标在做的积淀。其间的艰辛自不待言。

  如果说双星计划是在空间环境,所谓天基中实施的空间科学项目的话,那么,作为国家重大高科技建设工程的子午工程就是联合运作的大型空间环境地基监测工程,它与天基系统互为补充,形成空间环境综合监测系统。该工程由中国科学院牵头,有教育部、信息产业部、中国地震局和国家海洋局、中国气象局等相关部委参加。担任工程项目部总经理的吴季介绍说,子午工程全称为“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建成后,它将成为世界上跨度最长、功能最全、综合性最高的子午链,可进行国际最前沿课题的研究。

  在国人众目关注和期待的我国的探月工程中,吴季承担了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总指挥的工作,并在今年举行的第八届国际月球探测大会上当选为国际月球探测工作组主席。目前嫦娥一号卫星上的有效载荷已经顺利完成正样交付,正在参加整星测试。我们有理由期待,将承担绕月飞行探测的嫦娥一号卫星,明年会为我们带来大量神秘月球的未知信息。(转自:中国航天报)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