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与人物  >  航天知识 > 正文

深空探测瞄准三大自然

发布日期:2008年09月12日字体: 【大】【中】【小】 分享:

  航天活动的第三目标

  自古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了解太空、探索地球起源及地外生命,一直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目标。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认识宇宙的目光越来越远;而探索更深更广的太空,则成为了现代人类航天活动的第三个主要目标。

  依据我国2000年发布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深空探测是指对月球以及月球以外的外层空间进行探测的活动,主要包括对月球的探测、行星及其卫星探测以及小行星和彗星探测三大方面。具体说来就是对太阳系内除地球外的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等的探测,以及太阳系以外的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探测。它是继卫星应用、载人航天之后的又一航天技术发展领域。  

  深空探测的总体科学目标大致可归纳为:探索太阳系和宇宙,包括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空间环境、能源和资源等;发展空间技术,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扩展人类的生存空间;为人类社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深空探测方兴未艾  

  月球作为地球的近邻,在40多年前便备受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关注,他们先后向月球发射了80多个月球探测器,其中有45个取得成功。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成功,首次实现了人类登月的梦想。之后,由于多方面原因,人类月球探测进入一个宁静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又把目光转向月球。一方面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进一步探测月球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因为月球上没有大气干扰,是进行科学实验和天文观测的圣地。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发射火箭所需的燃料将会比地面少得多,因此月球也是个难得的航天发射基地。月球两极大量冰水的发现,人类在月球上生存的基本条件便已具备。这样,人类在月球上建立永久性实验室甚至定居点并非天方夜谭,甚至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今年1月1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NASA总部发表了关于美国载人太空探索政策的演讲,提出了美国重返月球计划;2月4日,欧空局公布了欧洲“曙光女神”(Aurora)计划;日本、印度、中国也都相继制定了自己的探月计划,新一轮的月球探测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深空探测中的另外一个引人瞩目的天体便是离人类最近的行星——火星。火星是地球轨道之外最靠近地球的行星之一,离地球的距离仅次于金星,与地球最为相似。火星周围有稀薄的大气,星体上有上千条干涸的河床。由于火星的特殊位置,以及大小和环境与地球最相近,从而作为人类最佳的太空移民场所而备受关注。40多年来,前苏联、美国、日本、俄罗斯和欧洲共发起30多次火星探测计划,这些任务拍摄了大量的图片、获得了丰富的火星表面数据,为以后的火星软着陆和人类登陆火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总共有3个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这使已有40多年历史的火星探测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活跃期。  

  小行星和彗星探测是深空探测中技术含量较高的一项探测任务。小行星和彗星是早期太阳系的物质,它们一般未经历千度以上的热过程,是在太阳系中长期“冷藏”的“化石”,这些小天体上保持着大量的太阳系初期的信息。研究小行星和彗星,对探讨太阳系、行星演化和地球科学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日本、欧空局以及前苏联等分别发射探测器对它们进行了探测。1985年~1986年哈雷彗星回归过程中,有5艘飞船对其进行了近距离观测,得到许多令人惊奇的发现。日本于2003年5月发射了缪斯C(MUSES-C)小行星探测器,准备执行人类首次从小行星带回岩石碎片的任务。欧空局推出的登陆彗星的罗塞塔(Rosetta)计划,虽然由于法国的阿里安5火箭推迟发射而延迟,但它将是人类第一个在彗星表面着陆探测的科学研究项目。目前,彗星和小行星的探测已经成为新世纪深空探测的热点之一。  

  深空探测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也是我国航天活动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月球探测方面,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便相继开展了月球探测器的总体方案、轨道与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从2002年开始,我国再次进行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工程”的综合论证工作,到目前“探月工程”一期已经立项,二、三期工程正在论证阶段中。  

  在国家航天局和“十五”、“863”计划的支持下,我国也在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和彗星)探测技术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针对弱引力小天体探测的轨道设计、交会与附着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关闭】 【打印】
深空探测瞄准三大自然
发布时间:2008-09-12   字号:

  航天活动的第三目标

  自古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了解太空、探索地球起源及地外生命,一直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目标。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认识宇宙的目光越来越远;而探索更深更广的太空,则成为了现代人类航天活动的第三个主要目标。

  依据我国2000年发布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深空探测是指对月球以及月球以外的外层空间进行探测的活动,主要包括对月球的探测、行星及其卫星探测以及小行星和彗星探测三大方面。具体说来就是对太阳系内除地球外的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等的探测,以及太阳系以外的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探测。它是继卫星应用、载人航天之后的又一航天技术发展领域。  

  深空探测的总体科学目标大致可归纳为:探索太阳系和宇宙,包括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空间环境、能源和资源等;发展空间技术,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扩展人类的生存空间;为人类社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深空探测方兴未艾  

  月球作为地球的近邻,在40多年前便备受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关注,他们先后向月球发射了80多个月球探测器,其中有45个取得成功。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成功,首次实现了人类登月的梦想。之后,由于多方面原因,人类月球探测进入一个宁静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又把目光转向月球。一方面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进一步探测月球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因为月球上没有大气干扰,是进行科学实验和天文观测的圣地。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发射火箭所需的燃料将会比地面少得多,因此月球也是个难得的航天发射基地。月球两极大量冰水的发现,人类在月球上生存的基本条件便已具备。这样,人类在月球上建立永久性实验室甚至定居点并非天方夜谭,甚至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今年1月1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NASA总部发表了关于美国载人太空探索政策的演讲,提出了美国重返月球计划;2月4日,欧空局公布了欧洲“曙光女神”(Aurora)计划;日本、印度、中国也都相继制定了自己的探月计划,新一轮的月球探测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深空探测中的另外一个引人瞩目的天体便是离人类最近的行星——火星。火星是地球轨道之外最靠近地球的行星之一,离地球的距离仅次于金星,与地球最为相似。火星周围有稀薄的大气,星体上有上千条干涸的河床。由于火星的特殊位置,以及大小和环境与地球最相近,从而作为人类最佳的太空移民场所而备受关注。40多年来,前苏联、美国、日本、俄罗斯和欧洲共发起30多次火星探测计划,这些任务拍摄了大量的图片、获得了丰富的火星表面数据,为以后的火星软着陆和人类登陆火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总共有3个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这使已有40多年历史的火星探测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活跃期。  

  小行星和彗星探测是深空探测中技术含量较高的一项探测任务。小行星和彗星是早期太阳系的物质,它们一般未经历千度以上的热过程,是在太阳系中长期“冷藏”的“化石”,这些小天体上保持着大量的太阳系初期的信息。研究小行星和彗星,对探讨太阳系、行星演化和地球科学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日本、欧空局以及前苏联等分别发射探测器对它们进行了探测。1985年~1986年哈雷彗星回归过程中,有5艘飞船对其进行了近距离观测,得到许多令人惊奇的发现。日本于2003年5月发射了缪斯C(MUSES-C)小行星探测器,准备执行人类首次从小行星带回岩石碎片的任务。欧空局推出的登陆彗星的罗塞塔(Rosetta)计划,虽然由于法国的阿里安5火箭推迟发射而延迟,但它将是人类第一个在彗星表面着陆探测的科学研究项目。目前,彗星和小行星的探测已经成为新世纪深空探测的热点之一。  

  深空探测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也是我国航天活动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月球探测方面,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便相继开展了月球探测器的总体方案、轨道与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从2002年开始,我国再次进行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工程”的综合论证工作,到目前“探月工程”一期已经立项,二、三期工程正在论证阶段中。  

  在国家航天局和“十五”、“863”计划的支持下,我国也在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和彗星)探测技术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针对弱引力小天体探测的轨道设计、交会与附着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