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与人物  >  航天知识 > 正文

返回式卫星回收的传奇故事

发布日期:2008年09月12日字体: 【大】【中】【小】 分享:

  我国的返回式遥感卫星自从1976年11月首次发射成功以来,已经成功发射了20颗,回收了19颗,卫星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留轨工作寿命也在不断延长。最初的返回式卫星只能在轨工作3天,后来不断增长为5天、7天、15天、18天,现在新型返回式卫星已能在太空轨道上工作27天。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我国连续成功回收了3颗返回式卫星,卫星的返回地都在四川省遂宁地区,在卫星的回收过程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泥塘里的顽强搏斗

  第18颗返回式卫星于2003年11月3日发射,在太空运行18天、圆满完成科学与技术试验任务后成功回收。

  卫星回收的日子是一个寒冷的雨天,那天的云层很厚,担任搜索任务的成都军区某团的直升飞机全部是在2000米厚的云层中飞行,四周水气蒙蒙,用眼睛根本就看不见返回舱的情况。寒冷、下雨的天气还使飞机的前窗、螺旋桨结冰,飞行十分危险。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的飞行是直升机驾驶员的基本功,他们早就在该团机务大队的协助下做好了各种准备,利用机上灵敏的搜索仪器,在返回舱一进入大气层发出信号后,就牢牢“抓住”了它,并一直追踪它落了地。

  不巧的是,返回舱落进了一块水田里,收完稻子的田地已经被农民深深地犁过,里面还灌满了水,地里又稀又软。负责吊挂卫星的吊挂手是一位老兵,名叫孙洪亮,他从飞机上看到卫星的准确位置后,从5米高的悬停直升机上径直跳进水田,稀泥巴一下子就陷住了他的半个身子,为了向卫星处移动,他不得不划动双手艰难地行走,搞得浑身都是泥。负责检查卫星状况的技术人员有一位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女工程师,她乘坐的飞机停在一块坡地上,离返回舱有好几百米,她上气不接下气地跑进水田,第一脚下去鞋子就不见了踪影,顾不上找鞋子,她手脚并用地移到了卫星旁,开始工作。负责现场摄影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专业摄影师南勇乘坐的飞机由于是最后到达的飞机,四周的坡顶上已被其他飞机占领,旋转了好几个圈后只好停在了较远的坡下洼地里。南勇胸挂照相机、肩扛摄像机奋勇当先钻出飞机,突然发现自己的四周全是山包,一下子竟然辨别不出返回舱所在的方向了。他只好问周围的老乡:“那个东西落在了什么地方?”老乡给他指了方向,待他气喘吁吁爬上山坡,才知道老乡认为的“那东西”原来是另一架降落的直升机。哭笑不得的他只好再次向返回舱发起百米冲刺。南勇是个有心人,怀里揣着一把多用匕首,看见烂泥地,他把匕首向小树上一扎,把球鞋和摄影包向上一挂,光着脚举着摄影摄像的“家伙”靠近了卫星。挂吊手孙洪亮身手不凡,几分钟就把卫星返回舱上的吊索挂上了飞机。

  飞机起吊卫星时却发生了意外。由于卫星陷在烂泥里,泥水紧紧地嘬住卫星产生了很大的力,由好多根绳子组成的吊索有三根发生了断裂。说时迟,那时快,驾驶飞机的团长一眼发现了险情,急忙让飞机下降,使卫星又稳稳地落回了原地。孙洪亮急忙爬上飞机,使用机上吊钩吊索,重新把卫星挂上了飞机。巨大的螺旋桨几次搅动,地里的稀泥全被扇成了泥点子,在卫星旁工作的人一个个都成了“泥人”。这一忙乎,就是五六个小时过去了。大家把嘴边的泥巴抹去,匆忙在老乡家里找了点挂面吃,又急着把卫星送回了北京。

  战鹰护送卫星“回家”

  2004年9月25日上午,我国发射的第19颗返回式卫星按照预定计划,准确降落在四川中部地区,成都军区某团派出的直升飞机将卫星吊挂至某机场。

  为圆满完成这次回收任务,该团成立了本场和野外两个指挥组,派出了有丰富飞行和卫星回收经验的五个机组,进行试飞和搜救演习。

  五架飞机间隔10分钟,相继腾空而起。因为能见度极低,这样的拂晓飞行在该团的历史上也是少有的。五架飞机呈正方形配置,几乎同时飞到预落点周围的四个方向盘旋待命,另一架飞机担任联络机,只等卫星发出信号。

  团长余志荣在飞机上听到卫星穿越大气层,打开降落伞时发出的巨响。紧接着,五架直升飞机的信标接收机同时传来“嗒嗒嗒”的信号,信号指示灯突然闪亮。“收到信号!”四方搜索的五架飞机猛然增速,直扑降落点,展开了拉网式的搜索。

  余志荣驾驶的飞机飞到卫星降落点的上空,机组立即透过机舱进行目视搜索。只见空中出现了一个黑色的星体,飞机一直盘旋跟踪了其从3000米高空降落的全过程,直到星体安全降落在一个山坡上,飞机才就近找了一块旱田着陆。

  另外4架直升飞机从不同方向赶来,降落在四周的山头和山谷中。数十名官兵、技术人员和搜救人员迅速建立警戒区,科研人员就地展开了测试工作。

  卫星检测工作结束时,专家宣布:“经检验,卫星完好无损!”随后,几名机务官兵带着钢索赶到现场,开始对星体固定,并向指挥员发出了吊挂的信号。由副团长李翔驾驶的飞机从山头飞到卫星上空5米处悬停、抛索、吊挂、上提一次性完成。飞机在原地吊挂悬停20秒,确保没有问题后,直飞四川某机场。

  卫星就是这个子模样

  2004年10月15日是个好日子,这一天正是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载人飞行一周年的日子,也是我国第20颗返回式卫星在轨运行18天后“回家”的日子。

  10月14日,记者连夜赶到距成都110多公里的四川省遂宁地区大英县。来之前多次参加空中搜救的“老经验”们告之,此行只有10%目击卫星回收的把握。因为空中搜救速度很快,不等陆地车赶到,任务就完成了。记者带着不到黄河不死心的念头,执著地向大英县开拔。

  10月15日阴云密布,细雨绵绵。清晨8点半左右,空中搜救和地面搜救部队各就各位,随时恭候“太空游子”的平安归来。

  一大早我们赶往50多公里外的卫星理论落区待命。街边早已站着很多当地老百姓。他们说,早已得到武装部、派出所的通知,卫星要“路过”这一带,人员不要聚集在屋子里。他们还绘声绘色地描述前两次看见直升机吊挂卫星从附近飞过的情景。

  近11点时,记者得到必须马上掉头按原路返回的信息,原来这颗卫星10点43分落到了大英县城。我们暗暗懊悔,早知道就在大英县所住的宾馆里等着,走着都比空中搜索快,这回恐怕真的连卫星的影都见不到了。车子开足了马力,飞奔似地往回赶,大约一个小时的工夫赶到距离大英宾馆不远处的卫星落点。听着我们一口地道的京腔,现场有人大声说:“中央台的记者来了,快让开。”顾不得纠正他们的口误,我们急匆匆地爬上一座6层楼顶。

  这个位置对面的一座4层楼恰好就是卫星落点,只见地面搜救人员、公安人员早已在现场进行处置了,距这座楼不远的楼顶也站了不少观看的人。几名围观者主动上前告诉我们,第一位目击者是一位不知姓名的出租车司机。这位出租车司机开车行至县城蓬莱镇大英宾馆附近时,忽然透过车窗看到前方的天空飘落下一个“不明飞行物”,马上向县政府报了警。

  卫星真是不巧,落进了楼房密集区,只见到田坝子街居民廖清睦4层楼屋顶的一间房子被开了一个“大天窗”,卫星砸穿房顶掉进了厨房,一墙之隔就是卧室。还好,房主出去了,卫星没有砸伤人。厨房不到10平方米,巧的是卫星既没有碰到炉灶,也没有碰到墙边堆放的蜂窝煤,自己也安然无恙。

  但这个静静躺在廖家的“客人”,却不知搜救人员为了它付出的艰辛。搜救直升机无法降落,停在了100多公里以外的一所航校里,所有人员只好乘坐汽车赶到现场。他们先将卫星降落伞收进了一个大口袋并对卫星进行了技术处置,随后楼顶上的青瓦和大梁被拆掉,两间屋子很快被打通,成南高速路路管处出动了一辆70吨的大吊车赶到现场,将10多米长的“巨手”缓缓伸向这座楼的楼顶。负责卫星吊挂的人员非常小心地将卫星上的伞绳吊索挂在了“巨手”的大钩子上。为争睹卫星的芳容,不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纷纷挤在街道上、爬到楼顶上,不顾危险和公安干警的劝说,一个劲往前凑。在大吊车停靠的这条狭长的街道里,几乎成了“翘首人海”。下午4点15分左右,当卫星被吊出民房时,在场的人连连说:“哦,卫星就是这个子模样。”卫星在旁观居民的层层包围中,装进一辆卡车,运到了某机场,踏上了返回北京之路。

  在回收第18颗返回式卫星中吃尽“泥巴”苦头的搜救人员,这次作了充足的准备,带上了十几双橡胶制成的连裤靴子,没想到卫星与他们开了一个玩笑,连裤靴子一点也没用上。

【关闭】 【打印】
返回式卫星回收的传奇故事
发布时间:2008-09-12   字号:

  我国的返回式遥感卫星自从1976年11月首次发射成功以来,已经成功发射了20颗,回收了19颗,卫星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留轨工作寿命也在不断延长。最初的返回式卫星只能在轨工作3天,后来不断增长为5天、7天、15天、18天,现在新型返回式卫星已能在太空轨道上工作27天。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我国连续成功回收了3颗返回式卫星,卫星的返回地都在四川省遂宁地区,在卫星的回收过程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泥塘里的顽强搏斗

  第18颗返回式卫星于2003年11月3日发射,在太空运行18天、圆满完成科学与技术试验任务后成功回收。

  卫星回收的日子是一个寒冷的雨天,那天的云层很厚,担任搜索任务的成都军区某团的直升飞机全部是在2000米厚的云层中飞行,四周水气蒙蒙,用眼睛根本就看不见返回舱的情况。寒冷、下雨的天气还使飞机的前窗、螺旋桨结冰,飞行十分危险。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的飞行是直升机驾驶员的基本功,他们早就在该团机务大队的协助下做好了各种准备,利用机上灵敏的搜索仪器,在返回舱一进入大气层发出信号后,就牢牢“抓住”了它,并一直追踪它落了地。

  不巧的是,返回舱落进了一块水田里,收完稻子的田地已经被农民深深地犁过,里面还灌满了水,地里又稀又软。负责吊挂卫星的吊挂手是一位老兵,名叫孙洪亮,他从飞机上看到卫星的准确位置后,从5米高的悬停直升机上径直跳进水田,稀泥巴一下子就陷住了他的半个身子,为了向卫星处移动,他不得不划动双手艰难地行走,搞得浑身都是泥。负责检查卫星状况的技术人员有一位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女工程师,她乘坐的飞机停在一块坡地上,离返回舱有好几百米,她上气不接下气地跑进水田,第一脚下去鞋子就不见了踪影,顾不上找鞋子,她手脚并用地移到了卫星旁,开始工作。负责现场摄影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专业摄影师南勇乘坐的飞机由于是最后到达的飞机,四周的坡顶上已被其他飞机占领,旋转了好几个圈后只好停在了较远的坡下洼地里。南勇胸挂照相机、肩扛摄像机奋勇当先钻出飞机,突然发现自己的四周全是山包,一下子竟然辨别不出返回舱所在的方向了。他只好问周围的老乡:“那个东西落在了什么地方?”老乡给他指了方向,待他气喘吁吁爬上山坡,才知道老乡认为的“那东西”原来是另一架降落的直升机。哭笑不得的他只好再次向返回舱发起百米冲刺。南勇是个有心人,怀里揣着一把多用匕首,看见烂泥地,他把匕首向小树上一扎,把球鞋和摄影包向上一挂,光着脚举着摄影摄像的“家伙”靠近了卫星。挂吊手孙洪亮身手不凡,几分钟就把卫星返回舱上的吊索挂上了飞机。

  飞机起吊卫星时却发生了意外。由于卫星陷在烂泥里,泥水紧紧地嘬住卫星产生了很大的力,由好多根绳子组成的吊索有三根发生了断裂。说时迟,那时快,驾驶飞机的团长一眼发现了险情,急忙让飞机下降,使卫星又稳稳地落回了原地。孙洪亮急忙爬上飞机,使用机上吊钩吊索,重新把卫星挂上了飞机。巨大的螺旋桨几次搅动,地里的稀泥全被扇成了泥点子,在卫星旁工作的人一个个都成了“泥人”。这一忙乎,就是五六个小时过去了。大家把嘴边的泥巴抹去,匆忙在老乡家里找了点挂面吃,又急着把卫星送回了北京。

  战鹰护送卫星“回家”

  2004年9月25日上午,我国发射的第19颗返回式卫星按照预定计划,准确降落在四川中部地区,成都军区某团派出的直升飞机将卫星吊挂至某机场。

  为圆满完成这次回收任务,该团成立了本场和野外两个指挥组,派出了有丰富飞行和卫星回收经验的五个机组,进行试飞和搜救演习。

  五架飞机间隔10分钟,相继腾空而起。因为能见度极低,这样的拂晓飞行在该团的历史上也是少有的。五架飞机呈正方形配置,几乎同时飞到预落点周围的四个方向盘旋待命,另一架飞机担任联络机,只等卫星发出信号。

  团长余志荣在飞机上听到卫星穿越大气层,打开降落伞时发出的巨响。紧接着,五架直升飞机的信标接收机同时传来“嗒嗒嗒”的信号,信号指示灯突然闪亮。“收到信号!”四方搜索的五架飞机猛然增速,直扑降落点,展开了拉网式的搜索。

  余志荣驾驶的飞机飞到卫星降落点的上空,机组立即透过机舱进行目视搜索。只见空中出现了一个黑色的星体,飞机一直盘旋跟踪了其从3000米高空降落的全过程,直到星体安全降落在一个山坡上,飞机才就近找了一块旱田着陆。

  另外4架直升飞机从不同方向赶来,降落在四周的山头和山谷中。数十名官兵、技术人员和搜救人员迅速建立警戒区,科研人员就地展开了测试工作。

  卫星检测工作结束时,专家宣布:“经检验,卫星完好无损!”随后,几名机务官兵带着钢索赶到现场,开始对星体固定,并向指挥员发出了吊挂的信号。由副团长李翔驾驶的飞机从山头飞到卫星上空5米处悬停、抛索、吊挂、上提一次性完成。飞机在原地吊挂悬停20秒,确保没有问题后,直飞四川某机场。

  卫星就是这个子模样

  2004年10月15日是个好日子,这一天正是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载人飞行一周年的日子,也是我国第20颗返回式卫星在轨运行18天后“回家”的日子。

  10月14日,记者连夜赶到距成都110多公里的四川省遂宁地区大英县。来之前多次参加空中搜救的“老经验”们告之,此行只有10%目击卫星回收的把握。因为空中搜救速度很快,不等陆地车赶到,任务就完成了。记者带着不到黄河不死心的念头,执著地向大英县开拔。

  10月15日阴云密布,细雨绵绵。清晨8点半左右,空中搜救和地面搜救部队各就各位,随时恭候“太空游子”的平安归来。

  一大早我们赶往50多公里外的卫星理论落区待命。街边早已站着很多当地老百姓。他们说,早已得到武装部、派出所的通知,卫星要“路过”这一带,人员不要聚集在屋子里。他们还绘声绘色地描述前两次看见直升机吊挂卫星从附近飞过的情景。

  近11点时,记者得到必须马上掉头按原路返回的信息,原来这颗卫星10点43分落到了大英县城。我们暗暗懊悔,早知道就在大英县所住的宾馆里等着,走着都比空中搜索快,这回恐怕真的连卫星的影都见不到了。车子开足了马力,飞奔似地往回赶,大约一个小时的工夫赶到距离大英宾馆不远处的卫星落点。听着我们一口地道的京腔,现场有人大声说:“中央台的记者来了,快让开。”顾不得纠正他们的口误,我们急匆匆地爬上一座6层楼顶。

  这个位置对面的一座4层楼恰好就是卫星落点,只见地面搜救人员、公安人员早已在现场进行处置了,距这座楼不远的楼顶也站了不少观看的人。几名围观者主动上前告诉我们,第一位目击者是一位不知姓名的出租车司机。这位出租车司机开车行至县城蓬莱镇大英宾馆附近时,忽然透过车窗看到前方的天空飘落下一个“不明飞行物”,马上向县政府报了警。

  卫星真是不巧,落进了楼房密集区,只见到田坝子街居民廖清睦4层楼屋顶的一间房子被开了一个“大天窗”,卫星砸穿房顶掉进了厨房,一墙之隔就是卧室。还好,房主出去了,卫星没有砸伤人。厨房不到10平方米,巧的是卫星既没有碰到炉灶,也没有碰到墙边堆放的蜂窝煤,自己也安然无恙。

  但这个静静躺在廖家的“客人”,却不知搜救人员为了它付出的艰辛。搜救直升机无法降落,停在了100多公里以外的一所航校里,所有人员只好乘坐汽车赶到现场。他们先将卫星降落伞收进了一个大口袋并对卫星进行了技术处置,随后楼顶上的青瓦和大梁被拆掉,两间屋子很快被打通,成南高速路路管处出动了一辆70吨的大吊车赶到现场,将10多米长的“巨手”缓缓伸向这座楼的楼顶。负责卫星吊挂的人员非常小心地将卫星上的伞绳吊索挂在了“巨手”的大钩子上。为争睹卫星的芳容,不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纷纷挤在街道上、爬到楼顶上,不顾危险和公安干警的劝说,一个劲往前凑。在大吊车停靠的这条狭长的街道里,几乎成了“翘首人海”。下午4点15分左右,当卫星被吊出民房时,在场的人连连说:“哦,卫星就是这个子模样。”卫星在旁观居民的层层包围中,装进一辆卡车,运到了某机场,踏上了返回北京之路。

  在回收第18颗返回式卫星中吃尽“泥巴”苦头的搜救人员,这次作了充足的准备,带上了十几双橡胶制成的连裤靴子,没想到卫星与他们开了一个玩笑,连裤靴子一点也没用上。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