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天文学会会议上,研究人员展示了3颗已发现的海王星外侧天体,这些天体和最初发现的6颗天体一起,因其有助于缩小行星的假定轨道,促使人们纷纷推测它们的存在和“第九大行星”有着某种必然联系。同时,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天文学家最新发现了4条独特的“柯伊伯带”轨道,这更暗示了神秘的“第九大行星”或许真的存在。
诸多证据面前,人们是否真该相信海王星外的确存在着这样一颗“大行星”呢?
冥王星的“出局”
长期以来,何等大小的行星可被称为“大行星”,在国际天文学界并无硬性规定。人们把那些围绕着恒星公转的不发光天体称为行星,这个松散的定义同时也囊括了数千颗小行星。
2006年,随着天文学家意识到对冥王星以及“柯伊伯带”其他天体的命名应更加科学理性开始,冥王星最终被排除在“大行星”行列之外。
冥王星为何会“出局”呢?
所谓的行星,首先必须是绕着太阳公转。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认为“个子大”也是其重要特点之一。此外,行星还需要依靠自身流体静力学平衡,形成一个球状体,显然冥王星还是符合上述两项标准的。
但最重要的是,行星还需要将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小天体“清扫”干净。“即这一天体必须将运行轨道和运行环境内其他体积较大的天体通过引力作用或碰撞清除掉,不能有其他小天体和其运行轨道相同。显然,冥王星不符合这一条件。”朱进说。
而从冥王星“出局”起,太阳系是否还会有“第九大行星”存在也成为国际天文学界关注的话题之一。
直接观测到才算数
“需要纠正的是,自冥王星从‘大行星’行列中被剔除以后,现在天文学界已经没有所谓‘大行星’的概念了。”朱进指出,之前人们普遍认为“第九大行星”再次被发现的可能性并不大,但前段时间也有天文学家通过计算认为其有存在的几率。
如今,天文学家通过几颗“柯伊伯带”天体,观测它们的轨道运行,发现了其存在的共同特征,认为由于共振才产生了相似的轨道,所以推断可能还会有一颗行星在“幕后”存在着。但朱进坦言,并不是隐约看到某种趋势就能对此下定义,必须拿出实际的直接观测证据。
而在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周礼勇眼中,目前铺天盖地的“第九大行星”的发现真相叵测。
周礼勇表示:“人们对这颗所谓的‘第九大行星’的了解仍然是非常笼统的猜测,目前的观测证据也基本停留在原先状态,更多的报道可能出于‘公关需要’。”
现有证据并不充分
面对目前天文学界对于“第九大行星”存在可以提供的证据,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谢基伟表示,这些所谓证据只能说是线索,而并非是充分证据。
在谢基伟看来,“第九大行星”存在假设的提出,主要出于天文学家最近发现了一批拥有特殊轨道特征的TNO:其运行轨道在一定方向上会有所聚集。
其实,目前国际天文学界对TNO的发现已经达到了成百上千颗,其发现可谓意义颇丰。由于其始终被天文学界认为是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化石”,所以人类通过对它们的物理性质和运行轨道的了解,在探索太阳系的起源上又多了一些重要线索。
“这3颗海王星外天体和最初发现的6颗天体一起,对于‘第九大行星’的存在,只给出了一些侧面证据,理由并不充分。”谢基伟表示,由于未知行星的引力会让“柯伊伯带”天体的运行轨道发生倾斜,所以未来更多天体的运行轨道如果发生异常,“第九大行星”存在的结论才更有依据。
与此同时,就像美国天文学家指出的,这颗未见过的巨行星的影响力,除了可以解释垂直于太阳系平面的天体拥有的奇怪轨道外,更会为太阳朝着其轴线略微倾斜这一现象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最近,美国天文学会会议上,研究人员展示了3颗已发现的海王星外侧天体,这些天体和最初发现的6颗天体一起,因其有助于缩小行星的假定轨道,促使人们纷纷推测它们的存在和“第九大行星”有着某种必然联系。同时,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天文学家最新发现了4条独特的“柯伊伯带”轨道,这更暗示了神秘的“第九大行星”或许真的存在。
诸多证据面前,人们是否真该相信海王星外的确存在着这样一颗“大行星”呢?
冥王星的“出局”
长期以来,何等大小的行星可被称为“大行星”,在国际天文学界并无硬性规定。人们把那些围绕着恒星公转的不发光天体称为行星,这个松散的定义同时也囊括了数千颗小行星。
2006年,随着天文学家意识到对冥王星以及“柯伊伯带”其他天体的命名应更加科学理性开始,冥王星最终被排除在“大行星”行列之外。
冥王星为何会“出局”呢?
所谓的行星,首先必须是绕着太阳公转。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认为“个子大”也是其重要特点之一。此外,行星还需要依靠自身流体静力学平衡,形成一个球状体,显然冥王星还是符合上述两项标准的。
但最重要的是,行星还需要将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小天体“清扫”干净。“即这一天体必须将运行轨道和运行环境内其他体积较大的天体通过引力作用或碰撞清除掉,不能有其他小天体和其运行轨道相同。显然,冥王星不符合这一条件。”朱进说。
而从冥王星“出局”起,太阳系是否还会有“第九大行星”存在也成为国际天文学界关注的话题之一。
直接观测到才算数
“需要纠正的是,自冥王星从‘大行星’行列中被剔除以后,现在天文学界已经没有所谓‘大行星’的概念了。”朱进指出,之前人们普遍认为“第九大行星”再次被发现的可能性并不大,但前段时间也有天文学家通过计算认为其有存在的几率。
如今,天文学家通过几颗“柯伊伯带”天体,观测它们的轨道运行,发现了其存在的共同特征,认为由于共振才产生了相似的轨道,所以推断可能还会有一颗行星在“幕后”存在着。但朱进坦言,并不是隐约看到某种趋势就能对此下定义,必须拿出实际的直接观测证据。
而在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周礼勇眼中,目前铺天盖地的“第九大行星”的发现真相叵测。
周礼勇表示:“人们对这颗所谓的‘第九大行星’的了解仍然是非常笼统的猜测,目前的观测证据也基本停留在原先状态,更多的报道可能出于‘公关需要’。”
现有证据并不充分
面对目前天文学界对于“第九大行星”存在可以提供的证据,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谢基伟表示,这些所谓证据只能说是线索,而并非是充分证据。
在谢基伟看来,“第九大行星”存在假设的提出,主要出于天文学家最近发现了一批拥有特殊轨道特征的TNO:其运行轨道在一定方向上会有所聚集。
其实,目前国际天文学界对TNO的发现已经达到了成百上千颗,其发现可谓意义颇丰。由于其始终被天文学界认为是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化石”,所以人类通过对它们的物理性质和运行轨道的了解,在探索太阳系的起源上又多了一些重要线索。
“这3颗海王星外天体和最初发现的6颗天体一起,对于‘第九大行星’的存在,只给出了一些侧面证据,理由并不充分。”谢基伟表示,由于未知行星的引力会让“柯伊伯带”天体的运行轨道发生倾斜,所以未来更多天体的运行轨道如果发生异常,“第九大行星”存在的结论才更有依据。
与此同时,就像美国天文学家指出的,这颗未见过的巨行星的影响力,除了可以解释垂直于太阳系平面的天体拥有的奇怪轨道外,更会为太阳朝着其轴线略微倾斜这一现象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