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报》记者石磊26日报道: 12月24日,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召开载人航天标准化专题会议,认真研究加速载人航天标准、规范的编制工作和体系建设,确保载人航天后续飞行试验任务的圆满完成。总经理张庆伟、副总经理马兴瑞做了重要讲话。总装备部载人航天办公室副主任林树、载人航天工程总师王永志、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副司长马恒儒以及飞船和火箭分系统的总指挥作了发言。 载人航天工程是一个高质量、高可靠的生命工程,用什么来确保质量、确保可靠?凭经验不行,凭感觉不行,凭号召也不行,只能凭规范办事,凭标准放行,“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马兴瑞副总经理在专题会上指出,载人航天工程研制9年来,飞船和火箭系统都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标准化工作,编制了标准化大纲,建立了顶层标准化文件和接口技术文件,制订了元器件、原材料、标准件、紧固件标准选用目录,并作了大量跨部门、跨单位的标准化技术协调服务工作,有力地保证了载人航天工程研制质量和进度。但是,现有的管理水平和质量水平与研制工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完整配套的载人航天标准、规范体系还未建立,满足不了工程的需求。时不待我,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完成繁重艰巨的设计生产、试验任务的同时开展标准、规范的编制,边干边编,边编边用。 马兴瑞副总经理提出了五条要求。 一、抓紧制订载人航天的标准和规范,做好总体策划和组织协调工作。 建立一套载人航天标准,应是一个以技术标准为核心,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完整体系。必须应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按照产品分解结构和工作分解结构,覆盖产品设计、生产、试验及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专业领域,做到系统配套,层次合格,协调统一。按照总体策划和顶层设计,采取分步实施的方案来开展载人航天标准的制订工作。 二、加强质量控制,确保标准、规范满足载人航天高标准要求。 载人航天标准,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牢固树立只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规范,才能设计、生产出高质量的载人航天产品。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载人意识,一定要有人命关天的意识。绝不能将过去型号研制经验照搬照抄,要在过去成功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提炼,按照载人航天的高标准、高要求制定新标准和新规范。今后开展任何一项工作,每一位同志都要依据这些规范和标准来开展工作。 三、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编制进度,赶上使用要求。 开展载人航天标准化工作的目的就是在载人飞行之前,让这些标准和规范充分发挥作用,即后续的型号产品的设计、生产、验收、试验及管理,都有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作为依据。必须做到型号研制和编制标准两不误。 四、要强化管理,提供保障,确保急需标准和规范编制任务的完成。 为了保证载人航天标准编制工作的顺利实施,两总系统及相关单位,要根据急用先编的原则,列出载人航天标准的编制计划,并纳入型号研制计划,按节点进行考核。对于重要、急需的项目,各单位要立即安排落实编写人员,要争分夺秒挤时间,确保编制任务的完成。 五、加强标准和规范的贯彻实施和监督检查工作。 在制定标准、规范的同时,要边制定、边宣贯、边实施,尽快发挥标准规范的作用,相关标准和规范要作为各级人员的岗位培训的重要内容,每个岗位都应明确自己应遵循的标准、规范和规章,严格按照这些标准、规范和规章办事。今后对出现的任何质量问题,首先要查有无标准、规范。对没有的要立即安排组织制定和宣贯。对已经有的,而未执行的,首先查这些标准、规范是否宣贯、培训或告知过。如果上述工作未做,就应追究各级职能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责任。如果上述工作做过,则对违犯标准、规范的人员,则应定性为有章不循,应加重处罚,严肃处理。 张庆伟总经理非常严肃地强调,载人航天工程现已进入关键时期,保证宇航员安全上天、平安返回的重任担在我们肩上,因此建立载人航天标准和规范问题是一个不可小视的原则问题。他说,搞好标准和规范是质量形势的要求,是确保宇航员绝对安全的基础。反思过去发生的一些质量问题,多是一些管理问题,为什么我们制订了质量管理的“28条”、“72条”、归零“双五条”,可是仍然没有完全解决质量意识层层衰减的问题?如果我们用标准管住岗位,让标准成为每个人惟一的工作依据和衡量标准,质量管理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还说载人航天工程的标准必须是全面、严谨、可操作、可检查的,绝不能出现厨师做菜时常说的“盐少许”之类含糊其词、模棱两可的话。他还指出,搞好载人航天工程标准和规范也是载人航天工程本身的重要成果和经验积累,他要求以上下结合、内外结合、编用结合的思路尽早完成这项工作,并要纳入明年工作计划,并作为对两总系统的考核的重要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