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近日向印度媒体表示,印度6月底将在单一任务时发射22颗卫星,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寻找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航天发展模式。如果发射成功,将超越中国去年“长征六号”的一箭20星,创造新的亚洲纪录。 ISRO主席库玛告诉《印度斯坦时报》,除了目前可重复使用飞行器的实验,印度6月底将一次发射22颗卫星,其中3颗属于...
一项日前发表于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报》的研究显示,在遥远的古老宇宙中发现的两个斑点,或许是如今占据每个星系核心的超大质量黑洞的“种子”。 此项发现有助于解决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谜题。研究发现了质量是太阳数百万倍甚至几十亿倍的黑洞。同时,它们与地球相距如此遥远,以至于人们认为这些“巨兽”是在宇宙不到10亿岁时形成的。然而,它们...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朱诺”号探测器预计于2016年抵达木星,进入一个椭圆形极轨轨道来研究这颗巨型气态行星。“朱诺”号将反复来回于行星和其带电粒子辐射强带之间,在约一小时内,它可以从一个极移动到另一个极,用最接近的方法抵达5000公里的云层顶部。 据悉,“朱诺”号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人类对木星形成和进化的理解。它对木星的研究将有...
一个国际团队在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报告说,大部分月球内部存在的水可能是40多亿年前小行星撞击月球后留下的。 学术界曾经认为月球上没有水,但各种研究逐渐揭示月球内部存在水。不过科学家仍不清楚水是在何时、以哪种方式被输送到月球,以及小行星和彗星在这方面发挥了多少作用。 来自英国、美国和法国的研究人员利用同位素分析等...
古代中国人把火星称为“荧惑”,因其荧荧似火,行踪不定。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不仅揭开了火星的神秘面纱,还发现这颗星球相当宜居。于是,人类迈向火星的脚步越走越快,除了登陆火星,还要在火星定居。特别是随着影片《火星救援》的上映,大家似乎觉得移民火星已经不是件遥远的事了。 要移民,就得有食物。在众多的粮食作物中,土豆有幸成了科学家...
地球上的生命是怎么来的?有一种理论认为是彗星带来的。欧洲“罗塞塔”彗星探测器为此提供了新的支持证据,它发现,彗星“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上存在氨基酸等物质,它们被认为是生命形成的基石。 欧洲空间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科学进展》上报告说,“罗塞塔”发现,“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周围稀薄的气体中存在甘氨酸和磷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