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家重建小行星撞击历史2016-06-07
    科学家重建小行星撞击历史
      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CSIC参与的一项国际研究表明,自它们45亿6500万年前形成之日起,小行星已经经历了众多撞击。科学家们利用物理模型重建了这些撞击的时间表,这个物理模型能够随着时间变化重建撞击过程,并将这个结果与我们现有的球粒陨石信息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期刊上。  据研究人员介绍,火星和木星之间存在一个小行星带,对于小行星带中天体的大小分布表明,这些小行星遭到超过20厘米大小抛射物的撞击至少1亿次。由此产生的陨石坑与这些抛射物...
      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CSIC参与的一项国际研究表明,自它们45亿6500万年前形成之日起,小行星已经经历了众多撞击。科学家们利用物理模型重建了这些撞击的时间表,这个物理模型能够随着时间变化重建撞击过程,并将这个结果与我们现有的球粒陨石信息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成果发表在...
  • 空间站宇航员首次进入“充气房”开始测试数据采集2016-06-07
    空间站宇航员首次进入“充气房”开始测试数据采集
         在国际空间站首个试验性充气式太空舱成功展开约一周后,宇航员6月6日首次进入这个“充气房”内部,下载展开过程监测数据并进行空气取样。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表声明说,美国东部时间6日4时47分(北京时间16时47分),美国宇航员杰夫·威廉斯打开了“比格洛可展开活动模块”的舱门,并与俄罗斯宇航员奥列格·斯克里波奇卡一道首次进入这个“充气房”内部。    据这份声明介绍,威廉斯向位于休斯敦的地面控制中心报告说,“充气房”看上去“原始”,里面很冷,但...
         在国际空间站首个试验性充气式太空舱成功展开约一周后,宇航员6月6日首次进入这个“充气房”内部,下载展开过程监测数据并进行空气取样。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表声明说,美国东部时间6日4时47分(北京时间16时47分),美国宇航员杰夫·威廉斯打开了“比格洛可展...
  • 《极简人类史》:人类历史为何要从宇宙大爆炸讲起2016-06-07
    《极简人类史》:人类历史为何要从宇宙大爆炸讲起
      《极简人类史》的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曾这样形象地描述人类在宇宙历史中的位置:假如将整个130亿年的宇宙演化史简化为13年的话,那么人类的出现大约是在3天前。最早的农业文明发生在5分钟前,工业革命的发生不过6秒钟以前,而世界人口达到60亿、第二次世界大战、阿波罗登月都只不过是最后一秒发生的事情。  这本书虽然名为“人类史”,却从遥远的宇宙开端说起。这一定会让很多读者对这种历史框架产生疑问,认为它过于宏大了——而且似乎是为了宏大而宏大。人类历史在宇宙进程中...
      《极简人类史》的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曾这样形象地描述人类在宇宙历史中的位置:假如将整个130亿年的宇宙演化史简化为13年的话,那么人类的出现大约是在3天前。最早的农业文明发生在5分钟前,工业革命的发生不过6秒钟以前,而世界人口达到60亿、第二次世界大战、阿波罗登月都...
  • 宇宙膨胀的速度可能超过预期2016-06-06
    宇宙膨胀的速度可能超过预期
      天文学家借助哈勃太空望远镜最新发现,宇宙的膨胀速度可能比预期快出5%至9%。如果这一发现获得证实,那么说明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广义相对论不完整,从而挑战现代宇宙学的理论基础。  领导研究的是美国太空探测科学研究所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亚当·里斯,他曾因宇宙加速膨胀的发现而与他人共享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里斯在一份声明中说,这是“令人吃惊的发现”,将为理解宇宙95%的不发光部分提供重要线索,包括暗能量、暗物质和暗辐射。  在这项研究中...
      天文学家借助哈勃太空望远镜最新发现,宇宙的膨胀速度可能比预期快出5%至9%。如果这一发现获得证实,那么说明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广义相对论不完整,从而挑战现代宇宙学的理论基础。  领导研究的是美国太空探测科学研究所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亚当·里斯,他曾...
  • 环境云压力或是恒星形成要素2016-06-06
    环境云压力或是恒星形成要素
      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NRC)的天文学家,利用美国西弗吉尼亚的绿岸射电望远镜和夏威夷的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望远镜的观测结果研究发现,恒星形成时遭受的环境压力要比之前认为的大得多。  恒星诞生于浓度密集的星际气体和尘埃深处,此时其内部支撑结构会变得不堪重负。这些内核通常数倍于太阳质量,并处于约太阳系大小1万倍的区域。内核深植于遍布银河系的分子气体云中。  虽然核内尘埃使光学望远镜无法观察到恒星形成的早期阶段,但专用射电望远镜的观测结果可穿透尘埃研究其...
      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NRC)的天文学家,利用美国西弗吉尼亚的绿岸射电望远镜和夏威夷的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望远镜的观测结果研究发现,恒星形成时遭受的环境压力要比之前认为的大得多。  恒星诞生于浓度密集的星际气体和尘埃深处,此时其内部支撑结构会变得不堪重负。这些内...
  • 冥王星神秘多边形地带成因获解2016-06-06
    冥王星神秘多边形地带成因获解
      冥王星冰面上神秘多边形的成因终于获得解释。发表在近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的两篇论文显示,这种奇特的多边形极有可能是数千米厚固态氮气层之间对流所导致的。  冥王星赤道地区著名的“心型区”左侧有一个巨大的椭圆形盆地,被称为史波尼克高原。这里富含氮、一氧化碳和甲烷冰。根据此前的发现,其中不少由氮气形成的冰呈现出奇特的多边形。为了解释这块地形的形状,科学家们提出了热胀冷缩和对流两种假设。  在新研究中,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威廉·麦金农和他的研究团队使用“新...
      冥王星冰面上神秘多边形的成因终于获得解释。发表在近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的两篇论文显示,这种奇特的多边形极有可能是数千米厚固态氮气层之间对流所导致的。  冥王星赤道地区著名的“心型区”左侧有一个巨大的椭圆形盆地,被称为史波尼克高原。这里富含氮、一氧化碳和甲烷冰。根据...
  • 暗物质真的是黑洞?2016-06-03
    暗物质真的是黑洞?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暗物质是构成宇宙很大一部分的神秘物质成分。尽管对其知之甚少,但科学家们目前倾向于认为它是一种大质量的奇异粒子组成的物质,但关于这一点,我们还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能够予以证明。  还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暗物质实际上是在宇宙诞生初期就产生的黑洞组成的,也就是所谓的原初黑洞。而现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们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后一种观点似乎与红外波段以及X射线波段的宇宙学观测结果相吻合,并且能够解释黑洞合并时的一系列现象。  美国国...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暗物质是构成宇宙很大一部分的神秘物质成分。尽管对其知之甚少,但科学家们目前倾向于认为它是一种大质量的奇异粒子组成的物质,但关于这一点,我们还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能够予以证明。  还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暗物质实际上是在宇宙诞生初期就产生的黑洞组成...
  • “小精灵”芯片卫星将飞抵空间站2016-06-03
    “小精灵”芯片卫星将飞抵空间站
    KickSat卫星母船(艺术想象)将携带数个小型芯片卫星  如果一切进展顺利,今年7月6日,约100个便利贴大小的“芯片卫星(Chipsat)”将被发射到国际空间站。在短短几天的测试中,这些“迷你”卫星将传输有关其能量载荷和方位的数据,然后漂移出轨道,在地球大气层烧毁。研究人员表示,这些小卫星有望为科学家提供探测太阳系的新方法。  这些取名“小精灵(Sprite)”的立方体芯片卫星由航空航天工程师扎卡里·曼彻斯特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期间研制而成。它们边...
    KickSat卫星母船(艺术想象)将携带数个小型芯片卫星  如果一切进展顺利,今年7月6日,约100个便利贴大小的“芯片卫星(Chipsat)”将被发射到国际空间站。在短短几天的测试中,这些“迷你”卫星将传输有关其能量载荷和方位的数据,然后漂移出轨道,在地球大气层烧毁。...
  • 印度6月底将一次发射22颗卫星2016-06-02
    印度6月底将一次发射22颗卫星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近日向印度媒体表示,印度6月底将在单一任务时发射22颗卫星,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寻找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航天发展模式。如果发射成功,将超越中国去年“长征六号”的一箭20星,创造新的亚洲纪录。  ISRO主席库玛告诉《印度斯坦时报》,除了目前可重复使用飞行器的实验,印度6月底将一次发射22颗卫星,其中3颗属于印度的卫星据称为国防用途,其余为商用卫星。  一箭多星,对星箭分离技术、卫星控制技术、测控技术等具有很高的要求。目前,只有美国、俄...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近日向印度媒体表示,印度6月底将在单一任务时发射22颗卫星,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寻找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航天发展模式。如果发射成功,将超越中国去年“长征六号”的一箭20星,创造新的亚洲纪录。  ISRO主席库玛告诉《印度斯坦时报》,除了目前可重复使...
  • 科学家发现两个“婴儿”黑洞2016-06-02
    科学家发现两个“婴儿”黑洞
      一项日前发表于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报》的研究显示,在遥远的古老宇宙中发现的两个斑点,或许是如今占据每个星系核心的超大质量黑洞的“种子”。  此项发现有助于解决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谜题。研究发现了质量是太阳数百万倍甚至几十亿倍的黑洞。同时,它们与地球相距如此遥远,以至于人们认为这些“巨兽”是在宇宙不到10亿岁时形成的。然而,它们不应当拥有生长为如此庞然大物的时间。  这些早期黑洞或形成于大质量恒星,并且通过“吞食”气体,以极快的速度变得庞大。又或者它们抢得...
      一项日前发表于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报》的研究显示,在遥远的古老宇宙中发现的两个斑点,或许是如今占据每个星系核心的超大质量黑洞的“种子”。  此项发现有助于解决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谜题。研究发现了质量是太阳数百万倍甚至几十亿倍的黑洞。同时,它们与地球相距如此遥远,以至于...
  • 探测器“朱诺”穿越木星与太阳的引力边界2016-06-02
    探测器“朱诺”穿越木星与太阳的引力边界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朱诺”号探测器预计于2016年抵达木星,进入一个椭圆形极轨轨道来研究这颗巨型气态行星。“朱诺”号将反复来回于行星和其带电粒子辐射强带之间,在约一小时内,它可以从一个极移动到另一个极,用最接近的方法抵达5000公里的云层顶部。  据悉,“朱诺”号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人类对木星形成和进化的理解。它对木星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人类自己太阳系的历史,并提供关于行星系统如何形成、如何在银河系内外发展的新见解。  自五年前启动以来,当“朱诺”号飞船加速...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朱诺”号探测器预计于2016年抵达木星,进入一个椭圆形极轨轨道来研究这颗巨型气态行星。“朱诺”号将反复来回于行星和其带电粒子辐射强带之间,在约一小时内,它可以从一个极移动到另一个极,用最接近的方法抵达5000公里的云层顶部。  据悉,“朱诺”号的...
  • 小行星可能为月球当过“搬水工”2016-06-02
    小行星可能为月球当过“搬水工”
      一个国际团队在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报告说,大部分月球内部存在的水可能是40多亿年前小行星撞击月球后留下的。  学术界曾经认为月球上没有水,但各种研究逐渐揭示月球内部存在水。不过科学家仍不清楚水是在何时、以哪种方式被输送到月球,以及小行星和彗星在这方面发挥了多少作用。  来自英国、美国和法国的研究人员利用同位素分析等方法,比较了来自月球、小行星和彗星的样本,最后认为月球上大部分水来自小行星。在约45亿年到43亿年前月球形成初期,一类被称作“碳质...
      一个国际团队在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报告说,大部分月球内部存在的水可能是40多亿年前小行星撞击月球后留下的。  学术界曾经认为月球上没有水,但各种研究逐渐揭示月球内部存在水。不过科学家仍不清楚水是在何时、以哪种方式被输送到月球,以及小行星和彗星在这方面发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