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项目管理要效益 ——访第21颗返回式卫星总师兼总指挥唐伯昶
第21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是2003年11月以来,新一代返回式卫星两年时间内第4次踏上太空之旅。该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唐伯昶介绍说,新一代返回式卫星与之前17颗返回式卫星相比,技术上在热控、姿态控制、测控等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在热控方面,现在温度控制的精度可以达到0.2摄氏度到0.3摄氏度,而之前的精度在2到3摄氏度。唐总说:“以前技术上没有吃透的问题,现在通过两个型号5颗卫星的研制,基本上都解决了。”
在卫星研制管理模式上,新一代返回式卫星研制最大的创新,就是实施项目管理制度。唐伯昶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新一代返回式卫星的项目负责人。今年两颗卫星同时进入发射场,他身兼四职——分别担任两颗返回式卫星的总师兼总指挥。而在以往,一般是每一颗卫星都安排一位总师和一位总指挥,各有一支队伍。型号任务少,可以这么做,但是近年来型号任务增多,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多个型号研制同时进行,人员不可能无限扩充,所以如果照老办法来做,各方面条件都不允许。实施项目管理之后,返回式卫星只有一位总师兼总指挥,卫星研制的主要人员也是同一支队伍。
在这样的人员配置框架下,管理就发生了变化。几颗卫星研制同时进行,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有限,而研制任务节点要求紧的情况下,作为总指挥的唐总和各位副总师、副总指挥一起,进行顶层综合策划,整合资源,有效利用。唐总说,几颗星同时研制时,他就设计几条研制流程线,经过讨论后严格实施,使研制有序进行。实施过程中有冲突时,及时会同有关人员协调解决。这样实现了流程再造,也避免了以往不同型号之间,有时不可避免会出现的抢人、抢时间及抢试验设备等问题。
经过几年的实践,项目管理的综合效益已逐渐显现。首先,研制的效率大大提高,两年时间内发射4颗卫星,在以前绝无仅有;其次,卫星进入发射场测试问题逐渐减少,说明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第三,研制周期缩短,节省了经费,有效地利用了人力资源。返回式卫星在项目管理方面的实践,既锻炼了研制队伍,又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进一步推行项目管理制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效率提高了,值得高兴,但唐总也坦言,同一支研制队伍承担这么多工作,大家干得很苦。每年“五一”、“十一”,许多一线科研人员节日只能在家呆一两天,休满整个假期对于他们是一种奢望。虽然辛苦,但心血和汗水换来了连续的成功,大家无怨无悔。
七月戈壁战骄阳 ——记第21颗返回式卫星发射队
第21颗返回式卫星发射队进场工作的时候,正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茫茫戈壁骄阳似火。来自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第21颗返回式卫星发射队,为了确保成功,工作热情胜似骄阳。在繁重的任务面前,他们用心血和汗水,浇开了第21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的胜利之花。
战骄阳 无所畏惧
在发射队到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当天,队员们不顾长途颠簸的劳顿,就顶着高温投入了工作。虽然长征二号丙火箭连续成功,但是对于火箭质量工作,发射队员们一点都不敢马虎。火箭质量工作事前策划,过程受控,技术状态清晰。同时,随着流程再造和工作效率的提高,火箭从进场到发射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在第21颗返回式卫星和另一颗卫星共用一个总装平台的情况下,第一颗卫星的发射队员晚间加班加点完成电测工作;第二颗卫星的队员工作到深夜,仅用一天的时间就把原计划需要两天的工作任务全部完成,而且实现了技术区操作的零缺陷。
由于型号任务交叉,用房紧张,发射场启用了原用于存放航天食品的房间作为卫星发射队总体分队的工作间。因为不知道房间装有紫外灯,发射队员在开日光灯时将紫外灯也同时打开了,结果导致18名队员受到了30W紫外灯的照射,有的队员甚至被照射了十几小时。被照射后队员们先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眼睛刺痛和皮肤搔痒、脱皮。事情发生后,受紫外线照射的队员们以良好的心态和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都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总体部三室的王颖和八室的李慧娴,被照射后眼睛刺痛,脸部大量脱皮,但她们在配合医生治疗的同时,坚守岗位,毫无怨言。
乐奉献 老当益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发射队有许多老专家、老同志,本应退休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可由于工作需要,他们仍兢兢业业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第21颗返回式卫星的副总指挥唐致亭,虽已年过花甲,但工作上身体力行,所有试验工作都亲临现场。返回式卫星总师顾问冯幼芳,参加过多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65岁的她负责控制分系统的工作,轻活重活都和年轻同志一起干。63岁的张家腾研究员,在连接卫星轨控系统管路时,钻到卫星的底部操作,令在场的工作人员深受感动。许汉成、金烽等返回式卫星的老兵,也都过了退休的年纪,但是在操作时爬上爬下,丝毫不输年轻队员。“这些老专家、老同志,是真正的航天脊梁,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位年轻的试验队员由衷地表达出对他们的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