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今日航天网近日报道] 按照美国内达华山脉公司主办的及时响应型太空网站上的说法,在航空航天工业中,及时响应型太空已经自我转变成为“重塑太空”(Reinventing Space)。2011年5月5日召开的第九届ORS大会的主题即改成了“重塑太空”。
2011年,“重塑太空”被定义为“创造经济上可承受的及时响应型太空任务”,重点强调降低成本。更低的成本还意味着有更多任务能够更快——这得到NASA、国防部、工业届和学术界的支持。
很多关于“重塑太空”的思考都围绕着小卫星和更小(更便宜)的运载器,但即便是洛克希德?马丁这样的大公司,都更加倾向于通过大量存储火箭、削减发射准备时间,实现在48小时内按需进行多次发射。
什么样的任务才能被定义为按需发射?国防部ORS办公室已经确立了一个目标,即能在7天之内发射一颗卫星。ORS办公室基于以下假设设定这一目标:即已经为紧急情况存储了2颗卫星,轨道科学公司具有的几种已经过验证、能执行这一任务的运载火箭,包括“米诺陶”系列火箭和空射“飞马座”火箭能够执行发射任务。
通过使用剩余的“民兵”导弹和新建造的固体火箭助推器,轨道科学公司的四级火箭“米诺陶”-1已经把33颗小卫星送入轨道。这型火箭能够把580千克的卫星送入低地球轨道,成功发射“战术星”-2验证了在6天内发射有效载荷的能力,以及在更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火箭发射就绪的能力。火箭不再需要花费六个月时间建造、装运,而是随时能够发射。
每年的及时响应型太空大会都有一个“保密的”专题讨论会,因此存储的“米诺陶”及其他火箭的数量是保密的,与这方面有关的任何讨论都不为外界所知。
但是,不仅仅固体火箭能够执行ORS的6日发射。2004年以来,SpaceX公司一直在推动将其“猎鹰”家族火箭作为按需发射的解决方案。2008年的一份陈述指出,“猎鹰”-1火箭的第二次验证飞行中,火箭从离开存储仓库到发射只用了47个小时,从待命到发射只用了6个小时。这份陈述还指出,如果工作团队能24小时工作,将运行系统中的发射程序流程化,“猎鹰”-1火箭从移出仓库到待命仅需35小时,从待命到发射仅需4小时。
虽然近来SpaceX公司把更多精力放在“猎鹰”-9火箭上,但仍未放弃按需发射任务。2010年12月执行“猎鹰”-9/“龙”太空舱首次组合发射时,从火箭出库到发射的时间不超过6小时。SpaceX官员一直都宣称希望最终将这一时间降低至1小时。如果有一颗事先封装的国防部卫星载荷,在发射前做好装配准备,那么SpaceX公司能使“猎鹰”-9中型火箭具有执行ORS任务的能力。SpaceX还在卡纳维拉尔空军基地保留了更多工作空间,其能够在从LC-40发射台执行发射任务的同时,在新的工作空间执行另外两次发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