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发布  >  要闻动态 > 正文

中国超70%入网智能手机提供北斗服务

发布日期:2020年05月26日 来源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字体: 【大】【中】【小】 分享:

  今年,“新基建”,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受到各方关注。与此同时,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也透露了我国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三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进展:“实践二十号”在轨试验全部成功;北斗全球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6月择机发射;我国今年将发射两颗高分卫星。


  在遥感卫星方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党委书记赵小津介绍,2020年我国将择机发射两颗高分卫星。目前,我国高分系列卫星已基本形成涵盖不同空间分辨率、不同覆盖宽度、不同谱段、不同重访周期的高分数据体系,与其他卫星遥感数据相配合,极大提高了中国天基对地观测水平。



  我国高分系列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抓总研制。赵小津说,中国高分专项具有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观测精度、高光谱分辨率、长寿命和高可靠、高应用效益等显著特点。目前,高分数据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领域。高分专项使我国具备各类高分辨率数据自主获取能力,大幅提升中国的对地观测水平,后续业务卫星研制将按计划实施。



  赵小津说,今年,我国将建成自主的对地观测系统,为现代农业、防灾减灾、环境资源、公共安全等重大领域提供服务和决策支持,确保掌握信息资源自主权,促进形成空间信息产业链。


  在通信卫星方面,今年4月份,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东方红五号平台首飞试验星“实践二十号”在轨试验全部成功,验证了中国最先进的电推进技术,世界领先的跳波束技术、激光通信技术等关键技术,填补了中国大型卫星平台型谱的空白,将满足未来大容量卫星应用需求。



  在导航卫星方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介绍,北斗全球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已经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序推进,计划6月择机发射。



  我国北斗导航卫星主要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全部北斗导航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发射。从2007年发射首颗北斗二号导航试验卫星起,13年间,“金牌火箭”长三甲系列火箭以39次圆满发射,将54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成功率100%。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三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姜杰介绍:“可以说长三甲系列火箭伴随了北斗导航工程发展的每一步,是北斗导航卫星的‘专属列车’。”为适应北斗导航卫星高密度发射,火箭研制队伍形成了一套适应组批生产、高密度发射的研制生产管理模式,满足了北斗导航工程和火箭发展的需求。仅2019年,长三甲系列火箭就完成了以北斗组网、通讯卫星发射为代表的12次发射任务。



  杨长风说,今年是北斗全球系统建设的收官之年,北斗系统已经在交通运输、农业渔业、减灾救灾等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次在疫情防控中,北斗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赵小津也介绍了北斗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中,航天科技集团抓总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高精度定位设备火速驰援,确保工地大部分放线测量一次完成,为两座医院迅速施工争取了宝贵时间。


  交通运输部通过全国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管与服务平台入网的北斗车载终端,向600余万入网车辆持续推送疫情信息,推荐道路行驶及运输服务信息。疫情期间,全国各地数十万台北斗终端进入物流行业,目前,基于全国2600个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全天候高稳定性运行,服务可用性高达99.99%,为新冠肺炎防疫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据统计,在中国入网的智能手机里面,已经有70%以上的手机提供了北斗服务。我们的北斗,正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杨长风表示,目前,世界上已经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北斗系统。“中国的北斗,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这是我们的期望。”

【关闭】 【打印】
中国超70%入网智能手机提供北斗服务
发布时间:2020-05-26 来源: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字号:

  今年,“新基建”,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受到各方关注。与此同时,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也透露了我国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三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进展:“实践二十号”在轨试验全部成功;北斗全球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6月择机发射;我国今年将发射两颗高分卫星。


  在遥感卫星方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党委书记赵小津介绍,2020年我国将择机发射两颗高分卫星。目前,我国高分系列卫星已基本形成涵盖不同空间分辨率、不同覆盖宽度、不同谱段、不同重访周期的高分数据体系,与其他卫星遥感数据相配合,极大提高了中国天基对地观测水平。



  我国高分系列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抓总研制。赵小津说,中国高分专项具有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观测精度、高光谱分辨率、长寿命和高可靠、高应用效益等显著特点。目前,高分数据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领域。高分专项使我国具备各类高分辨率数据自主获取能力,大幅提升中国的对地观测水平,后续业务卫星研制将按计划实施。



  赵小津说,今年,我国将建成自主的对地观测系统,为现代农业、防灾减灾、环境资源、公共安全等重大领域提供服务和决策支持,确保掌握信息资源自主权,促进形成空间信息产业链。


  在通信卫星方面,今年4月份,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东方红五号平台首飞试验星“实践二十号”在轨试验全部成功,验证了中国最先进的电推进技术,世界领先的跳波束技术、激光通信技术等关键技术,填补了中国大型卫星平台型谱的空白,将满足未来大容量卫星应用需求。



  在导航卫星方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介绍,北斗全球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已经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序推进,计划6月择机发射。



  我国北斗导航卫星主要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全部北斗导航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发射。从2007年发射首颗北斗二号导航试验卫星起,13年间,“金牌火箭”长三甲系列火箭以39次圆满发射,将54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成功率100%。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三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姜杰介绍:“可以说长三甲系列火箭伴随了北斗导航工程发展的每一步,是北斗导航卫星的‘专属列车’。”为适应北斗导航卫星高密度发射,火箭研制队伍形成了一套适应组批生产、高密度发射的研制生产管理模式,满足了北斗导航工程和火箭发展的需求。仅2019年,长三甲系列火箭就完成了以北斗组网、通讯卫星发射为代表的12次发射任务。



  杨长风说,今年是北斗全球系统建设的收官之年,北斗系统已经在交通运输、农业渔业、减灾救灾等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次在疫情防控中,北斗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赵小津也介绍了北斗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中,航天科技集团抓总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高精度定位设备火速驰援,确保工地大部分放线测量一次完成,为两座医院迅速施工争取了宝贵时间。


  交通运输部通过全国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管与服务平台入网的北斗车载终端,向600余万入网车辆持续推送疫情信息,推荐道路行驶及运输服务信息。疫情期间,全国各地数十万台北斗终端进入物流行业,目前,基于全国2600个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全天候高稳定性运行,服务可用性高达99.99%,为新冠肺炎防疫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据统计,在中国入网的智能手机里面,已经有70%以上的手机提供了北斗服务。我们的北斗,正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杨长风表示,目前,世界上已经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北斗系统。“中国的北斗,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这是我们的期望。”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