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发布  >  要闻动态 > 正文

刘兴洲院士逝世

发布日期:2011年11月10日字体: 【大】【中】【小】 分享: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国航天动力事业的奠基者之一,著名冲压发动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第三研究院科技委顾问、第三十一研究所科技委高级顾问刘兴洲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11月6日10时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刘兴洲同志1933年3月17日出生,天津市人,195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刘兴洲同志是我国冲压发动机技术的引领者,某型导弹发动机研制的重要领导者,某冲压发动机技术的先驱和奠基人,某专业技术研究的倡导者,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燃烧系统总设计师。刘兴洲同志始终秉承和践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胸怀强军报国的崇高信念,执着追求科学进步,兢兢业业、拼搏奋斗、无私奉献,用真情与执着在中国自力更生的航天史上刻下了自己深深的足迹。
 
  刘兴洲同志1951年入清华大学航空学院发动机系学习,1953年随院系调整转入北京航空学院;1957年毕业进入三十一所的前身——国防部五院冲压发动机研究室工作;1961~1965年,被选送苏联茹科夫斯基航空工程学院学习,获副博士学位。
 
  1966年,刘兴洲同志带领技术人员,靠着一腔报国热情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在十分简陋条件下建成了当时亚洲最大的冲压发动机试车台;1984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研制成功了国内第一台冲压发动机,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冲压发动机技术的国家,形成了我国冲压发动机研发体系和自主创新能力;1992年担任某发动机首任技术负责人,为我国某型导弹研制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础,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7~1992年,刘兴洲同志担任国家“863”计划航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和专家组一起提出了以载人飞船起步,以空天飞机为发展方向,最终实现先进的、可重复使用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三步走”的研制建议;1998年,倡议形成的“研制某专项技术发动机及某飞行器”专家建议书,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促进了高性能发动机的研究进入实质阶段,有效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在高性能发动机研究实施过程中,规划了研究方向、技术途径和技术路线,为技术突破奠定了重要基础。
   
  刘兴洲同志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燃烧系统总设计师,领导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研制出了地面火炬、珠峰火炬、火种灯,使奥运火炬首次在世界屋脊成功点燃,兑现了中国向世界的庄严承诺,展示了“奥运火,航天心”的风采。同年被《中国科学人》杂志评为“2008年年度人物”。
 
  刘兴洲同志主持翻译了《冲压发动机与火箭发动机原理》,成为当时我国冲压发动机研制重要参考资料;主编了《战术导弹动力装置》,是我国飞航导弹动力装置领域的经典著作之一;担任《推进技术》编委会主任期间,领导《推进技术》成长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优秀科技期刊。
 
  刘兴洲同志1986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得“航天事业50周年杰出贡献奖”。
 
  刘兴洲同志是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某推进技术负责人、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名誉理事,先后担任清华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哈工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高等学府的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为航天领域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
 
  刘兴洲同志极力倡导基础理论研究,注重工程实践与基础理论的有机结合。在点火与燃烧、传热与传质等领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技术方法与技术途径,为工程研制提供了极为坚实的基础。他不仅是著名的冲压发动机专家,同时在弹用涡轮发动机及火箭冲压、涡轮冲压组合循环发动机方面也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
 
  刘兴洲同志治学严谨、微言大义、奖掖后学、耕耘不辍,为了推动国家的科技进步,在带领科研团队做好研究的同时,以自己的学识全力支持和帮助其他科研单位。他勤勉奉公,无私奉献,敬业职守的精神受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尊敬和爱戴;刘兴洲同志光明磊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谦逊儒雅、淡泊名利、胸怀全局,表现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与情操,为业内人员所公认。刘兴洲同志崇高的思想品德、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刘兴洲同志的逝世,使航天动力事业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奠基者和学识渊博的杰出专家。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学习和传承他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为航天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奋斗!
 
  刘兴洲同志永垂不朽!

【关闭】 【打印】
刘兴洲院士逝世
发布时间:2011-11-10   字号: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国航天动力事业的奠基者之一,著名冲压发动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第三研究院科技委顾问、第三十一研究所科技委高级顾问刘兴洲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11月6日10时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刘兴洲同志1933年3月17日出生,天津市人,195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刘兴洲同志是我国冲压发动机技术的引领者,某型导弹发动机研制的重要领导者,某冲压发动机技术的先驱和奠基人,某专业技术研究的倡导者,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燃烧系统总设计师。刘兴洲同志始终秉承和践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胸怀强军报国的崇高信念,执着追求科学进步,兢兢业业、拼搏奋斗、无私奉献,用真情与执着在中国自力更生的航天史上刻下了自己深深的足迹。
 
  刘兴洲同志1951年入清华大学航空学院发动机系学习,1953年随院系调整转入北京航空学院;1957年毕业进入三十一所的前身——国防部五院冲压发动机研究室工作;1961~1965年,被选送苏联茹科夫斯基航空工程学院学习,获副博士学位。
 
  1966年,刘兴洲同志带领技术人员,靠着一腔报国热情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在十分简陋条件下建成了当时亚洲最大的冲压发动机试车台;1984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研制成功了国内第一台冲压发动机,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冲压发动机技术的国家,形成了我国冲压发动机研发体系和自主创新能力;1992年担任某发动机首任技术负责人,为我国某型导弹研制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础,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7~1992年,刘兴洲同志担任国家“863”计划航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和专家组一起提出了以载人飞船起步,以空天飞机为发展方向,最终实现先进的、可重复使用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三步走”的研制建议;1998年,倡议形成的“研制某专项技术发动机及某飞行器”专家建议书,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促进了高性能发动机的研究进入实质阶段,有效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在高性能发动机研究实施过程中,规划了研究方向、技术途径和技术路线,为技术突破奠定了重要基础。
   
  刘兴洲同志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燃烧系统总设计师,领导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研制出了地面火炬、珠峰火炬、火种灯,使奥运火炬首次在世界屋脊成功点燃,兑现了中国向世界的庄严承诺,展示了“奥运火,航天心”的风采。同年被《中国科学人》杂志评为“2008年年度人物”。
 
  刘兴洲同志主持翻译了《冲压发动机与火箭发动机原理》,成为当时我国冲压发动机研制重要参考资料;主编了《战术导弹动力装置》,是我国飞航导弹动力装置领域的经典著作之一;担任《推进技术》编委会主任期间,领导《推进技术》成长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优秀科技期刊。
 
  刘兴洲同志1986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得“航天事业50周年杰出贡献奖”。
 
  刘兴洲同志是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某推进技术负责人、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名誉理事,先后担任清华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哈工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高等学府的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为航天领域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
 
  刘兴洲同志极力倡导基础理论研究,注重工程实践与基础理论的有机结合。在点火与燃烧、传热与传质等领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技术方法与技术途径,为工程研制提供了极为坚实的基础。他不仅是著名的冲压发动机专家,同时在弹用涡轮发动机及火箭冲压、涡轮冲压组合循环发动机方面也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
 
  刘兴洲同志治学严谨、微言大义、奖掖后学、耕耘不辍,为了推动国家的科技进步,在带领科研团队做好研究的同时,以自己的学识全力支持和帮助其他科研单位。他勤勉奉公,无私奉献,敬业职守的精神受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尊敬和爱戴;刘兴洲同志光明磊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谦逊儒雅、淡泊名利、胸怀全局,表现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与情操,为业内人员所公认。刘兴洲同志崇高的思想品德、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刘兴洲同志的逝世,使航天动力事业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奠基者和学识渊博的杰出专家。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学习和传承他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为航天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奋斗!
 
  刘兴洲同志永垂不朽!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