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3年前的“东方红一号”到6年前的“嫦娥一号”,再到正在建设中的北斗导航工程,中国航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带给国人一个又一个惊喜。 这些奇迹与惊喜的背后,始终傲然屹立着一个坚毅的身影——孙家栋。
这位如今已85岁高龄的老人,几乎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
铭记成功失败
经历过东方红一号的成果,品尝过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失败,从1974年到2004年,孙家栋铭记着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带领中国航天队伍成功发射了通信、气象、遥感等多颗人造地球卫星。2004年,一个更大的更复杂的工程在等待着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
2004年1月,国务院批准“探月一期工程”立项,并正式命名为“嫦娥工程”,而作为新中国资深的航天专家,探月工程自然少不了孙家栋的参加。此时的孙家栋75岁。2005年10月,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对于2004年立项2007年即将首次发射的绕月探测工程,无疑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压力。
作为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的压力是巨大的。照理来说发射嫦娥一号需要研制新的大火箭,新的卫星平台,地面控制系统还要建立相应台站。但首次探月,时间紧,任务重,成功是最关键的。
孙家栋认为,第一次去月球,一定要在满足技术指标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采用成熟技术,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风险投入,而且可以缩短研制周期。最简单快捷可靠的方法就是利用现有的火箭。此时,长三甲火箭成为首选,长三甲火箭稳定性强、可靠性高,推力够用,两次成功发射东方红三号卫星。基于此,孙家栋最终决定使用长三甲火箭。
为了保证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嫦娥一号采用的是被火箭发射到地球轨道之后,经过多次变轨飞向月球的方式。2007年10月24日,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10余天后,经过40万公里的太空飞行,“嫦娥一号”顺利抵达月球并实现绕月。中华民族终于圆了千年奔月的梦想。
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内,人们欢呼跳跃、拥抱握手一刻,电视镜头捕捉到了这么一个镜头:孙家栋走到一个僻静的角落,悄悄地背过身子,掏出手绢偷偷擦眼泪。
年龄最长的卫星总师
从1967年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开始,在中国自主研制的100多个航天器中,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的占中国航天器的三分之一。如今,年已八十四岁高龄的孙总,还坚守在航天的第一线,他是我国年龄最长的卫星总师,在和记者的交谈中,孙老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造一辈子的中国“星”。
2010年这一年,中国航天进入高密度发射阶段,仅北斗导航卫星,就发射了5颗,加上担任嫦娥二号任务的高级顾问,这一年光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和西安卫星测控中心,81岁的他就去了17次。老伴给他买的布鞋,一年磨破好几双。
“航天是一片沃土,只要种子种到这片沃土来,它就会茁壮成长。这就是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智慧。航天人有航天梦,它是中国梦的一部分,我们要以航天梦为实现中国梦做贡献。”孙家栋说。
孙家栋: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
(《中国军工》记者采写)
|
从43年前的“东方红一号”到6年前的“嫦娥一号”,再到正在建设中的北斗导航工程,中国航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带给国人一个又一个惊喜。 这些奇迹与惊喜的背后,始终傲然屹立着一个坚毅的身影——孙家栋。
这位如今已85岁高龄的老人,几乎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
铭记成功失败
经历过东方红一号的成果,品尝过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失败,从1974年到2004年,孙家栋铭记着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带领中国航天队伍成功发射了通信、气象、遥感等多颗人造地球卫星。2004年,一个更大的更复杂的工程在等待着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
2004年1月,国务院批准“探月一期工程”立项,并正式命名为“嫦娥工程”,而作为新中国资深的航天专家,探月工程自然少不了孙家栋的参加。此时的孙家栋75岁。2005年10月,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对于2004年立项2007年即将首次发射的绕月探测工程,无疑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压力。
作为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的压力是巨大的。照理来说发射嫦娥一号需要研制新的大火箭,新的卫星平台,地面控制系统还要建立相应台站。但首次探月,时间紧,任务重,成功是最关键的。
孙家栋认为,第一次去月球,一定要在满足技术指标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采用成熟技术,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风险投入,而且可以缩短研制周期。最简单快捷可靠的方法就是利用现有的火箭。此时,长三甲火箭成为首选,长三甲火箭稳定性强、可靠性高,推力够用,两次成功发射东方红三号卫星。基于此,孙家栋最终决定使用长三甲火箭。
为了保证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嫦娥一号采用的是被火箭发射到地球轨道之后,经过多次变轨飞向月球的方式。2007年10月24日,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10余天后,经过40万公里的太空飞行,“嫦娥一号”顺利抵达月球并实现绕月。中华民族终于圆了千年奔月的梦想。
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内,人们欢呼跳跃、拥抱握手一刻,电视镜头捕捉到了这么一个镜头:孙家栋走到一个僻静的角落,悄悄地背过身子,掏出手绢偷偷擦眼泪。
年龄最长的卫星总师
从1967年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开始,在中国自主研制的100多个航天器中,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的占中国航天器的三分之一。如今,年已八十四岁高龄的孙总,还坚守在航天的第一线,他是我国年龄最长的卫星总师,在和记者的交谈中,孙老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造一辈子的中国“星”。
2010年这一年,中国航天进入高密度发射阶段,仅北斗导航卫星,就发射了5颗,加上担任嫦娥二号任务的高级顾问,这一年光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和西安卫星测控中心,81岁的他就去了17次。老伴给他买的布鞋,一年磨破好几双。
“航天是一片沃土,只要种子种到这片沃土来,它就会茁壮成长。这就是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智慧。航天人有航天梦,它是中国梦的一部分,我们要以航天梦为实现中国梦做贡献。”孙家栋说。
孙家栋: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
(《中国军工》记者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