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恩杰是中国探月工程的首任总指挥,直接参与并见证了中国探月从无到有的每一步。
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这位年已73岁的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他跟我们回忆了许多当年中国启动探月工程的台前幕后。
出任航天局长规划探月
2000年11月22日,中国航天的神秘面纱正式揭开,中国政府公布了航天史上第一本白皮书,规划了未来中国航天的发展方向,这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动。中国以白皮书的形式向全世界公布了将成为空间大国的计划,重点是建立卫星网络和开展月球探测。
2003年2月28日,国防科工委在北京召开了200余人参加的“2003年民用航天工作会议暨探月工程筹备会”,探月工程正式进入筹备工作。栾恩杰担任探月工程筹备阶段的总指挥。筹备阶段,探月工程的命名成为摆在栾恩杰面前的首要任务。
栾恩杰说:“我们国家的探月工程在讨论嫦娥这个名字的时候,也有争论。说历史上嫦娥是盗取了王母娘娘的药,是偷吃了以后跑的,所以潜逃出去了,认为这个名称不好听,不是良家的孩子;也有人认为,嫦娥是个美好的名字,不应该用到这次工程上,应该落实到咱们中国有人去以后,这才叫嫦娥登月了。不管怎么说,这些议论和讨论都是出于对探月工程的热爱,对探月工程的关心。”
于是,这个以神话传说中的形象来命名的“嫦娥工程”,成为了中国探月工程的代号,表达了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飞天梦想和对科学未知领域强烈的探索愿望。
2004年1月,我国探月工程被批复并正式启动,工程采用了栾恩杰坚持的“嫦娥”来命名。工程被批复的那一天,正好是猴年的大年初二,当晚,他用自己最惯用的情感表达方式,记下了那一瞬间的兴奋与感慨,写下了一首诗:地球耕耘六万载,嫦娥思乡五千年。残壁遗训催思发,虚度花甲无滋味。
首次发射的酸甜苦辣
栾恩杰的花甲之年并无虚度。64岁那一年,栾恩杰又多了一个头衔———探月工程总指挥。
从2004年工程启动到2007年发射第一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但对于栾恩杰来说,这三年的每一天都深藏在他的记忆里。
只用了三年时间,中国就实现了第一颗月球卫星的三个大步走:2004年是开局年,2005年是攻坚年,2006年是建造年,在航天史上,仅用三年,就拿出卫星而且是新星,确确实实不容易,栾恩杰说,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
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非常成功。发射成功后的第二天早上,这条消息就占据了所有电视、广播、报纸的重要版面。
嫦娥一号成功后,满满幸福的栾恩杰开始退居二线,将自己总指挥的工作交任给年轻的后起之秀。虽然现在已不负责一线的具体工作,但说起嫦娥,栾恩杰总是难掩激动心情。“嫦娥像我的孩子一样,得护着它;像我的父亲一样,得敬畏它;像我的学生一样,期望它能成才。一听到好消息就高兴。”
我们的采访在嫦娥三号发射前,当记者问到栾院士对本次嫦娥三号有什么期待的时候,老人家仍然激动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对自己从事了50多年的航天工作,颇感自豪。“对航天从事这么多年,也不会别的了,觉得很值,我觉得这辈子干航天挺值的,下回还干!”
栾恩杰: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
(《中国军工》记者采写)
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这位年已73岁的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他跟我们回忆了许多当年中国启动探月工程的台前幕后。
出任航天局长规划探月
2000年11月22日,中国航天的神秘面纱正式揭开,中国政府公布了航天史上第一本白皮书,规划了未来中国航天的发展方向,这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动。中国以白皮书的形式向全世界公布了将成为空间大国的计划,重点是建立卫星网络和开展月球探测。
2003年2月28日,国防科工委在北京召开了200余人参加的“2003年民用航天工作会议暨探月工程筹备会”,探月工程正式进入筹备工作。栾恩杰担任探月工程筹备阶段的总指挥。筹备阶段,探月工程的命名成为摆在栾恩杰面前的首要任务。
栾恩杰说:“我们国家的探月工程在讨论嫦娥这个名字的时候,也有争论。说历史上嫦娥是盗取了王母娘娘的药,是偷吃了以后跑的,所以潜逃出去了,认为这个名称不好听,不是良家的孩子;也有人认为,嫦娥是个美好的名字,不应该用到这次工程上,应该落实到咱们中国有人去以后,这才叫嫦娥登月了。不管怎么说,这些议论和讨论都是出于对探月工程的热爱,对探月工程的关心。”
于是,这个以神话传说中的形象来命名的“嫦娥工程”,成为了中国探月工程的代号,表达了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飞天梦想和对科学未知领域强烈的探索愿望。
2004年1月,我国探月工程被批复并正式启动,工程采用了栾恩杰坚持的“嫦娥”来命名。工程被批复的那一天,正好是猴年的大年初二,当晚,他用自己最惯用的情感表达方式,记下了那一瞬间的兴奋与感慨,写下了一首诗:地球耕耘六万载,嫦娥思乡五千年。残壁遗训催思发,虚度花甲无滋味。
首次发射的酸甜苦辣
栾恩杰的花甲之年并无虚度。64岁那一年,栾恩杰又多了一个头衔———探月工程总指挥。
从2004年工程启动到2007年发射第一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但对于栾恩杰来说,这三年的每一天都深藏在他的记忆里。
只用了三年时间,中国就实现了第一颗月球卫星的三个大步走:2004年是开局年,2005年是攻坚年,2006年是建造年,在航天史上,仅用三年,就拿出卫星而且是新星,确确实实不容易,栾恩杰说,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
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非常成功。发射成功后的第二天早上,这条消息就占据了所有电视、广播、报纸的重要版面。
嫦娥一号成功后,满满幸福的栾恩杰开始退居二线,将自己总指挥的工作交任给年轻的后起之秀。虽然现在已不负责一线的具体工作,但说起嫦娥,栾恩杰总是难掩激动心情。“嫦娥像我的孩子一样,得护着它;像我的父亲一样,得敬畏它;像我的学生一样,期望它能成才。一听到好消息就高兴。”
我们的采访在嫦娥三号发射前,当记者问到栾院士对本次嫦娥三号有什么期待的时候,老人家仍然激动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对自己从事了50多年的航天工作,颇感自豪。“对航天从事这么多年,也不会别的了,觉得很值,我觉得这辈子干航天挺值的,下回还干!”
栾恩杰: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
(《中国军工》记者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