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学雷:探测原初引力波对了解宇宙起源意义重大2016-02-23
    陈学雷:探测原初引力波对了解宇宙起源意义重大
      近日,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的消息“震惊”世界,不,确切地说,应该是“轰炸”了世界,最起码把朋友圈“引爆”了。  看了那么多科普文章和相关报道,你真的理解引力波了吗?  看了那么多科学家关于引力波探测项目的介绍,你真的明白研究引力波的意义了吗?  看了那么多科幻小说,是不是终于看到通过引力波进行时空穿越的一点点渺茫的希望了呢?  关于引力波的相关问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陈学雷接受光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公众对引力波的关注,除了因为其本身意义重大...
      近日,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的消息“震惊”世界,不,确切地说,应该是“轰炸”了世界,最起码把朋友圈“引爆”了。  看了那么多科普文章和相关报道,你真的理解引力波了吗?  看了那么多科学家关于引力波探测项目的介绍,你真的明白研究引力波的意义了吗?  看了那么多科幻小...
  • 听不懂引力波,该相信科学家吗?2016-02-22
    听不懂引力波,该相信科学家吗?
      近来“引力波”成了热词。然而许多网民被媒体启蒙之后,仍然表示不懂。一些激烈的批评者甚至怀疑发现的有效性。在科学极端专业化的现代,普通人如何才能认同云里雾里的科学结论?  曾就读于中科院的理论物理学博士鲍得海,在博客中提出了7个问题,质疑LIGO的结论太夸张,“就一段0.5秒的一次性观察记录”,无法既证明爱因斯坦的引力波理论又证明一次双黑洞并合事件。鲍得海的质疑看起来简短又“不专业”,但在网络上广为转载,还引来了LIGO科学家的逐条辩驳。  “科学家证实...
      近来“引力波”成了热词。然而许多网民被媒体启蒙之后,仍然表示不懂。一些激烈的批评者甚至怀疑发现的有效性。在科学极端专业化的现代,普通人如何才能认同云里雾里的科学结论?  曾就读于中科院的理论物理学博士鲍得海,在博客中提出了7个问题,质疑LIGO的结论太夸张,“就一段...
  • 引力波和春运:孤独是旅行的意义2016-02-22
    引力波和春运:孤独是旅行的意义
      这个春节假期的结尾有两场颇具戏剧性的出发和到达。  一边是全人类都在欢呼:我们听到了13亿年前的那声响动!两个黑洞碰撞,能量释放,涟漪穿过了星辰,终于来到我们这里。对那数千名科学家们来说,这也是他们持续了数十年并还将继续的旅程一个漂亮的拐点。他们要做的,是顺着引力波来时的线索,向宇宙深处探寻,搞清楚我们到底从何而来。  另一边,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春运潮涌。数百万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返回家乡,又在数天后踏上返程。  我们来自哪里?哪里又是目的地?这个问题...
      这个春节假期的结尾有两场颇具戏剧性的出发和到达。  一边是全人类都在欢呼:我们听到了13亿年前的那声响动!两个黑洞碰撞,能量释放,涟漪穿过了星辰,终于来到我们这里。对那数千名科学家们来说,这也是他们持续了数十年并还将继续的旅程一个漂亮的拐点。他们要做的,是顺着引力波...
  • 引力波:因投入大风险高被质疑2016-02-17
    引力波:因投入大风险高被质疑
      这几天,LIGO实验发现引力波的消息持续发酵,这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又一里程碑。中国科学家虽有少量参与,但与我们对科研的总投入并不匹配。  我们需要重大科技成果和设施吗?  表面上看大家都会回答“是”,但如果把代价考虑进去,就会引来不少争议。公众会问,花这么多钱,有什么用?政府官员会说,这种太花钱的项目是不是让外国人去干,我们把钱花在能产生GDP的项目上?科研经费管理部门会说,这个研究现在不是热门,为什么要支持?能保证有重大成果吗?  大项目自然不能保证百...
      这几天,LIGO实验发现引力波的消息持续发酵,这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又一里程碑。中国科学家虽有少量参与,但与我们对科研的总投入并不匹配。  我们需要重大科技成果和设施吗?  表面上看大家都会回答“是”,但如果把代价考虑进去,就会引来不少争议。公众会问,花这么多钱,有什么...
  • 聆听宇宙之声,中国有何作为?——专家解析中国引力波探测设想2016-02-16
    聆听宇宙之声,中国有何作为?——专家解析中国引力波探测设想
      近日,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第一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证实了爱因斯坦引力理论的最后一项预言,震动世界。引力波探测为人类开启了宇宙观测的全新窗口,中国科学家将在其中有何作为?  怎样才能探测到引力波?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研究员苏萌介绍说,一旦宇宙中某个地方产生了引力波信号,就好比大功率扩音喇叭在宇宙的某个角落喊一嗓子,这种时空的“震荡”会以引力波的形式在宇宙间几乎毫无阻力地传播。如果离地球足够近,就可以用“引力波天线”接受这些讯号。就像地...
      近日,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第一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证实了爱因斯坦引力理论的最后一项预言,震动世界。引力波探测为人类开启了宇宙观测的全新窗口,中国科学家将在其中有何作为?  怎样才能探测到引力波?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研究员苏萌介绍说,一旦宇宙中某个...
  • “天琴计划没必要再进行”说法错误2016-02-14
    “天琴计划没必要再进行”说法错误
      引力波的发现,点燃了全球时空话题的“大爆炸”。这一宇宙新发现,对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到底有怎样影响?穿越和时光机是否由此真的来到身边?我国空间探测引力波的“天琴计划”是否还有必要?昨天,引力波论文作者之一、LIGO(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科学联盟核心成员、加州理工学院教授陈雁北,德国马普引力物理所、清华大学博士后,LIGO科学合作组织成员胡一鸣接受媒体在线访谈,回答大家关心的引力波话题。  “天琴计划”没必要再进行说法错误  中山大学校长罗俊院士所带领...
      引力波的发现,点燃了全球时空话题的“大爆炸”。这一宇宙新发现,对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到底有怎样影响?穿越和时光机是否由此真的来到身边?我国空间探测引力波的“天琴计划”是否还有必要?昨天,引力波论文作者之一、LIGO(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科学联盟核心成员、加州理工学...
  • 点评:感知宇宙新能力 开启天文新时代2016-02-14
    点评:感知宇宙新能力 开启天文新时代
      “时空涟漪”、“宇宙呢喃”……引力波的发现,好比全球物理界最大的“新年红包”,让物理界多年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人类)探测到引力波的这种能力,很有可能引发天文学革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兴奋地说,“这提供了一种人们看待宇宙的全新方式!”  是的,如同一个失聪的人突然获得听觉,从此获得感知世界的全新方式。引力波的最终发现,让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耳目一新。  过去,宇宙以光的形式向人类传递了太多信息,而如今,引力波在时空中向我们传递着类似声音般的...
      “时空涟漪”、“宇宙呢喃”……引力波的发现,好比全球物理界最大的“新年红包”,让物理界多年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人类)探测到引力波的这种能力,很有可能引发天文学革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兴奋地说,“这提供了一种人们看待宇宙的全新方式!”  是的,如同一...
  • 评论:新的一年?让更多中国人把目光投向太空2016-02-14
    评论:新的一年?让更多中国人把目光投向太空
      当我们不再为穿衣吃饭等基本需求发愁时,科学将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仅关注食品、安全、疾病、健康等离我们很近的东西,也开始关注那些离我们十分遥远、但又根植于内心深处的需求。它们或是短小精悍的科普故事,或是数据精准的百科知识,亦或就像中国人过春节,围观一场充满期待的科学盛宴。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从中寻找到探索的乐趣。  探索未知世界是人类的天性,正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人类加快了太空探索的步伐。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人类太空探索异彩纷呈的一年,也是...
      当我们不再为穿衣吃饭等基本需求发愁时,科学将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仅关注食品、安全、疾病、健康等离我们很近的东西,也开始关注那些离我们十分遥远、但又根植于内心深处的需求。它们或是短小精悍的科普故事,或是数据精准的百科知识,亦或就像中国人过春节,围观一场充...
  • 人类首个软着陆月球的探测器今天50岁啦2016-02-05
    人类首个软着陆月球的探测器今天50岁啦
      月球9号发回的首批月面图,这也是人类首次获得月球表面图像  也许你想不到,就在1969年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前不久,1966年2月3日,人类才第一次有探测器成功软着陆月球,从无人登月到人类亲自踏上月球,这一过程只花了三年半的时间。相比之下,1976年海盗1号成为首个软着陆火星的探测器,而等到人类亲自登上火星要到2030年,需要60年的时间,可谓等的头发都白了。  首个登上月球的探测器叫月球9号,它不是山姆大叔的杰作,而是苏联人的。在月球9号登上月球前,从...
      月球9号发回的首批月面图,这也是人类首次获得月球表面图像  也许你想不到,就在1969年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前不久,1966年2月3日,人类才第一次有探测器成功软着陆月球,从无人登月到人类亲自踏上月球,这一过程只花了三年半的时间。相比之下,1976年海盗1号成为首个软...
  • 坚持自主创新 续写空间事业新辉煌2015-11-26
    坚持自主创新 续写空间事业新辉煌
      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研制并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中华民族掀开了向浩瀚宇宙进军的崭新一页。  45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当年研制中华第一星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从“东方红一号”卫星起步,在自主创新旗帜的指引下,向着空间技术的顶峰奋勇攀登,先后自主研制并成功发射了160余颗航天...
      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研制并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中华民族掀开了向浩瀚宇宙进军的崭新一页。  45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在全国...
  • 移动卫星也将连上宽带2015-09-16
    移动卫星也将连上宽带
       美国“铱星下一代”卫星国际移动卫星-5  新闻背景  4天前,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一号,主要用于开展ka频段宽带通信技术试验。  而上月底,第三颗国际移动卫星-5成功由俄罗斯质子-M火箭发射入轨,从而建成了新一代“国际移动卫星”星座。该星座将在今年年底成为世界首个由单一供应商提供全球覆盖高速移动宽带网络业务——“全球快讯”业务的系统,这一切甚至在最遥远最难以接入的地区都能实现,真正做到了“因特网无处不在”。  由于卫星移动通信具有不受地理障碍...
       美国“铱星下一代”卫星国际移动卫星-5  新闻背景  4天前,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一号,主要用于开展ka频段宽带通信技术试验。  而上月底,第三颗国际移动卫星-5成功由俄罗斯质子-M火箭发射入轨,从而建成了新一代“国际移动卫星”星座。该星座将在今年年底成为...
  • 系外行星:有氧气就有生命吗?2015-09-15
    系外行星:有氧气就有生命吗?
      地球的大气层中含有氧气,是因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地产生氧。这种充足的氧气供应使得像动物这样的生命形态能够生生不息。因此,氧气也一直被认为是系外行星上存在生命的一个重要生物标记。  目前,日本国家自然科学研究所天体生物学中心的研究助理教授成田纪夫(NorioNarita)和国家自然科学研究所分子科学中心的研究助理教授正冈重行(ShigeyukiMasaoka)共同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设,他们认为,行星上可能存在大量的非生物氧(由非生物产生的)。这项研究成果...
      地球的大气层中含有氧气,是因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地产生氧。这种充足的氧气供应使得像动物这样的生命形态能够生生不息。因此,氧气也一直被认为是系外行星上存在生命的一个重要生物标记。  目前,日本国家自然科学研究所天体生物学中心的研究助理教授成田纪夫(NorioN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