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天科工研究员王征:遥望月球上那面五星红旗2017-09-18
    航天科工研究员王征:遥望月球上那面五星红旗
      党的十八大以来,是航天技术不断革新、航天产业飞速发展的5年。这5年也是成长最快的5年。   继为神舟八号、九号研制高度控制装置后,我们团队接连接下了神舟十号和嫦娥三号两项重大任务。多个重要任务并行,还要与时间赛跑,团队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为了中国航天器第一次登陆月球,为了让嫦娥安全、优美落月,我们必须拼!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和团队伙伴们在单位里扎了营。我们把咖啡、红牛当水喝,实在熬不住了就裹着军大衣在行军床上躺上一会儿。我们总开玩笑说,对月、举...
      党的十八大以来,是航天技术不断革新、航天产业飞速发展的5年。这5年也是成长最快的5年。   继为神舟八号、九号研制高度控制装置后,我们团队接连接下了神舟十号和嫦娥三号两项重大任务。多个重要任务并行,还要与时间赛跑,团队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为了中国航天器第一次登陆月...
  • 科学实验卫星:空间科学研究“群星”闪耀2017-09-05
    科学实验卫星:空间科学研究“群星”闪耀
      从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慧眼号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到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五年来,我国已成功发射四颗科学实验卫星,取得了一批先进科研成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十二五期间中科院实施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让中国的空间科学研究迈上新台阶。   量子科研领跑世界   6月16日,墨子号量子卫星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空间尺度下严格满足爱因斯坦定域性条件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的成果,...
      从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慧眼号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到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五年来,我国已成功发射四颗科学实验卫星,取得了一批先进科研成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十二五期间中科院实施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让中国的空间科学研究迈上新...
  • 从“门外汉”变身“超级焊工”2017-08-08
    从“门外汉”变身“超级焊工”
    记全国技术能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11所薛军   轰隆隆凌晨4点,一道迅疾的闪电如利剑般划破夜空,顷刻间大雨磅礴,睡梦中的薛军猛然惊醒,坏了!焊接间的屋顶上个月才做了防水处理,能经得住这么大的雨吗?想到此处,薛军无心睡眠,穿衣赶往车间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11所12室201厂房内,薛军赶到后开始逐一检查厂房内的每个房间,设备也用蓝色塑料布进行了遮盖防护。看到一切安然无恙后,他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然后,他静静守候着,直到大雨变成小雨、天边泛起了鱼...
    记全国技术能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11所薛军   轰隆隆凌晨4点,一道迅疾的闪电如利剑般划破夜空,顷刻间大雨磅礴,睡梦中的薛军猛然惊醒,坏了!焊接间的屋顶上个月才做了防水处理,能经得住这么大的雨吗?想到此处,薛军无心睡眠,穿衣赶往车间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1...
  • 我为“天眼”调焦距2017-08-04
    我为“天眼”调焦距
      作为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建成将中国天文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更为深入的世界:它开创了建造巨型射电望远镜的新模式,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被认为将在未来10至20年内保持世界一流地位。   这一中国天眼背后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们,大多鲜为人知。对他们而言,竣工启用的短暂欢愉过后,是一段更为漫长的坚守。日前,记者采访了FAST工程的一位科技人员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高级工程师潘高峰,听他来聊聊和FAST的故事。   现 场  ...
      作为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建成将中国天文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更为深入的世界:它开创了建造巨型射电望远镜的新模式,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被认为将在未来10至20年内保持世界一流地位。   这一中国天眼背后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们,大多鲜为...
  • 非凡匠心,十年磨一剑2017-08-01
    非凡匠心,十年磨一剑
    记航天科工二院203所星载铷钟负责人杨同敏   杨同敏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203所星载铷钟负责人,他平时言语不多,但句句珠玑,有着山东汉子的朴实,同时兼具科研工作者的严谨,从2007年参加工作时就开始接触铷钟,恰逢北斗二代第一颗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就与铷钟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个岗位十年磨一剑。先后获得二院提高两率劳动竞赛先进个人、质量提升贡献先进奖称号。  星载原子钟是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核心,为卫星系统提供高稳定的时间频率基准信号。其输出的时间频率信号...
    记航天科工二院203所星载铷钟负责人杨同敏   杨同敏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203所星载铷钟负责人,他平时言语不多,但句句珠玑,有着山东汉子的朴实,同时兼具科研工作者的严谨,从2007年参加工作时就开始接触铷钟,恰逢北斗二代第一颗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就与铷钟结下了不解...
  • 中国卫星“大管家”的日常2017-07-27
    中国卫星“大管家”的日常
      说起航天,人们往往先想到烈焰飞腾、大地震颤的火箭发射景象。这只是航天任务的序幕,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工作才真正开始。   卫星在轨运行时间不等,长的能达到十多年。虽然身处太空,它们却并非孤军奋战,而是时刻接受着地面的管理,管理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卫星的效能。  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承担着我国所有在轨航天器的长期管理,目前对百余颗在轨卫星进行着日常遥测监视、轨道控制、故障诊断与维修等,堪称中国卫星大管家。近日,记者来到该中心,亲身探秘了大管家的工作日常...
      说起航天,人们往往先想到烈焰飞腾、大地震颤的火箭发射景象。这只是航天任务的序幕,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工作才真正开始。   卫星在轨运行时间不等,长的能达到十多年。虽然身处太空,它们却并非孤军奋战,而是时刻接受着地面的管理,管理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卫星的效能。  中...
  • 太空营救十六天2017-07-26
    太空营救十六天
    中星9A绝处逢生的幕后故事   最近,中国航天在太空中上演了一部拯救大兵大片,原本受关注度并不高的中星9A广播电视直播卫星竟成为主角,受到全球瞩目。  6月19日凌晨,中星9A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因火箭出现异常,远离预定轨道,几乎陷入绝境。然而经过航天人16天全力抢救,最终让它绝处逢生。  近日,记者来到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听亲历者讲述了这次太空营救的幕后故事。  希望渺茫,故障出现时,西安控制中心测控技术部副总工程师杨永安脑...
    中星9A绝处逢生的幕后故事   最近,中国航天在太空中上演了一部拯救大兵大片,原本受关注度并不高的中星9A广播电视直播卫星竟成为主角,受到全球瞩目。  6月19日凌晨,中星9A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因火箭出现异常,远离预定轨道,几乎陷入绝境。然...
  • 他在太空解读生命密码2017-05-23
    他在太空解读生命密码
      朋友圈、美图年逾半百的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院长、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邓玉林教授玩起这些来,丝毫不逊于年轻人。   2017年4月20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成功,邓玉林激动地在朋友圈写下了长长的感言:我们的科学载荷进入了太空,目前已经开始了第一组实验这次载荷仪器研制和飞行搭载过程中,我们团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几乎到了崩溃的地步。可喜的是,团队成员顶住了困难,昼夜奋战,终于圆满达到了搭载正样的交付状态。好样的,小伙伴们!刚一发出便获赞无数。  令邓...
      朋友圈、美图年逾半百的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院长、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邓玉林教授玩起这些来,丝毫不逊于年轻人。   2017年4月20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成功,邓玉林激动地在朋友圈写下了长长的感言:我们的科学载荷进入了太空,目前已经开始了第一组实验这次载荷仪器研制和...
  • 守护天地联接的信号——记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主任李安2017-05-15
    守护天地联接的信号——记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主任李安
      把遥感卫星每天从太空收集的海量原始数据转换成一幅幅看得懂的数据图,这个过程被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主任李安形容为从麦子到面粉:其他人吃面也好,吃馒头也好,就不用再到地里去收麦子了。   日复一日,这是一份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工作。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自1986年建成后,核心任务就是为全国提供卫星遥感的数据源,李安见证了其中大部分历史。  保障者:系统需要365日可靠运转  与李安握手,他的手掌沉稳有力。这名身形高大却又敦厚儒雅的中年男子,第一眼给人的印象就是可靠...
      把遥感卫星每天从太空收集的海量原始数据转换成一幅幅看得懂的数据图,这个过程被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主任李安形容为从麦子到面粉:其他人吃面也好,吃馒头也好,就不用再到地里去收麦子了。   日复一日,这是一份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工作。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自1986年建成后,核心任...
  • 航天设备总装工人的手有多巧?在3毫米粗10毫米长的铁丝上打10个孔2017-05-02
    航天设备总装工人的手有多巧?在3毫米粗10毫米长的铁丝上打10个孔
      在一根3毫米粗、10毫米长的铁丝上,用0.9毫米的钻头打10个孔,孔与孔之间的距离,仅有一根头发丝般大小。这是能做上天产品的总装工人一项基本技能。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王曙群说。   曾经夺得航天系统钳工技能竞赛冠军、荣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技术能手等称号的王曙群,2016年被评为首批上海工匠。他坚守在上海航天总装一线已有28年,一心一意追求技能的极致和完美。  由上海航天自主研制的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最复杂...
      在一根3毫米粗、10毫米长的铁丝上,用0.9毫米的钻头打10个孔,孔与孔之间的距离,仅有一根头发丝般大小。这是能做上天产品的总装工人一项基本技能。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王曙群说。   曾经夺得航天系统钳工技能竞赛冠军、荣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技术...
  • 航天科技集团何宇:我与载人航天共成长2017-03-13
    航天科技集团何宇:我与载人航天共成长
      何宇,1971年11月生,中共党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系统、空间实验室系统总指挥。圆满完成了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3次国家重大任务,为空间站工程的开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为航天强国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载人航天的特点就是万人一杆枪,一个人在其中能够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小的,但整个系统的人力积聚起来,爆发出来的能量可以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系统、空间实验...
      何宇,1971年11月生,中共党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系统、空间实验室系统总指挥。圆满完成了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3次国家重大任务,为空间站工程的开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为航天强国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
  • 孙家栋院士当选“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2017-02-09
    孙家栋院士当选“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
      2月8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两弹一星元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孙家栋院士,当选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   在颁奖词中,对孙家栋是这样评价的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当选者应该具备为推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作出杰出贡献,获得重大荣誉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各行各业具有杰出贡献或重大表现,国家...
      2月8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两弹一星元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孙家栋院士,当选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   在颁奖词中,对孙家栋是这样评价的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