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亚利桑那巡天项目BASS自2017年1月发布了第一版本DR1的数据之后,获取了新的观测数据并对数据处理软件进行了全面升级。经过项目成员的共同努力,目前已生成了第二版本DR2数据产品,现向全世界公开释放 。DR2首次加入了由美国主导观测的z波段图像。BASS巡天作为开创性的公开巡天项目,在数据所有权和科学研究方面秉承开放...
据中科院上海天文台消息,该台研究人员参与的一项研究提出了在宇宙早期不通过并合而形成超大质量黑洞的新机制。该机制既可以为星系并合中形成更大的超大质量黑洞提供原料种子黑洞,也可以在没有经历过并合的星系中形成较小的超大质量黑洞。该工作近日发表在《天体物理杂志》上。 一般认为超大质量黑洞由较小质量的种子黑洞在多次星系并合中形成。...
近日,国家天文台天体丰度与星系演化研究团组博士研究生李承东在导师赵刚研究员的指导下,利用LAMOST巡天数据,对银河系厚盘的结构性质和演化历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该研究结果已在《天体物理学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发表,并被美国天文学会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A...
记者12月12日从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利用标准小波变换方法在国际上首次探测到日长6年信号的长期衰减现象。 该研究团队还进一步基于地球角动量方程,在理论上解决了这一信号产生的物理机制及其衰减现象产生的机理。相关论文近日在国际地学著名期刊《地球和行星科学通讯》在...
近期,国家天文台博士杨卉沁及研究员刘继峰等人,首次利用LAMOST和Kepler的数据揭示了M型恒星耀发与其自转周期的三段式关系,以及其色球层和光球层的能量释放关系。这些成果在揭示恒星结构演化及进一步认识内部能量释放机制等方面都跨出了重要一步。 结合Kepler光变和LAMOST光谱数据,他们对M型星的耀发活动性进行了全...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于2016年9月15日发射。入轨以来,与神舟十一号飞船完成了交会对接,实现了航天员中期驻留;与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完成了3次交会对接及3次推进剂在轨补加;并于2017年9月22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离轨后,转入长期管理阶段。目前,天宫二号在轨稳定运行、状态良好,将继续开展拓展试验和各项科学实试验。 在天宫二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