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四名天文学家赴南极建设天文台

11-03来源:  新华社

  11月2日,四名天文学家将跟随雪龙号一起奔赴南极,这意味着南极天文台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这四位天文学家分别是来自国家天文台的马斌和南京天文光学仪器研究所的刘承、卢海平、徐进。他们将在海上漂泊1个月到达南极大陆,再跋涉1000多公里从沿海的中山站到内陆昆仑站,然后还将在昆仑站进行20天的天文研究工作,整个南极之旅长...

我国量子卫星在轨测试顺利 11月中旬开始科学实验

10-13来源:  新华社

  10月12日从中科院获悉,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正在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在轨测试,目前状态良好,预计11月中旬完成全部在轨测试工作,随后卫星将交付使用,正式开始科学实验。  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介绍,量子卫星在轨测试包括卫星平台测试、有效载荷测试、天地链路测试三部分,目前卫星平台测试和有效载荷测试已经完成,天地链...

中国科学家解开太阳系外行星轨道之谜

10-10来源:  中新网

  10月8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中国科学家利用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观测数据,发现了太阳系外行星轨道分布规律。  行星通常是指自身不发光、环绕恒星的天体,地球是太阳系内的行星。行星是生命和文明的摇篮,承载着人类揭开生命起源和寻找地外文明的希望。以1995年天文学家发现第一颗太阳系外行星51Pegb为始,系外行星研究...

我空间天气数值预报模式初步构建

09-29来源:  中国科技网

  我们围绕空间天气物理过程、预报模式等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初步构建了我国空间天气数值预报模式,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提供了及时、高效的空间天气预报服务。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王赤表示。9月28日,由他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973计划项目基于子午工程和双星计划的地球空间天气数值预报建模研究的课题结题验收会在京举行。...

科学家揭示古怪恒星“海山二”的暴力过去

09-14来源:  《中国科学报》

  1843年,古怪恒星海山二像超新星一样爆发,但最终成功幸存下来。这使其一下子成为夜晚天空中第二亮的恒星。如今,气体细丝踪迹表明,这颗恒星在此之前可能还经历了两次从未被怀疑过的爆发分别发生在公元1550年和1250年。  即便是在充满了怪异天体的宇宙,海山二也是最奇怪的恒星之一。这个天体距船底座星云7500光年,实际上是两颗在...

追踪来自宇宙深处的“信使”

08-18来源:  《科技日报》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整体布局效果图     被称作宇宙大事件的陨石,携带着宇宙起源、天体演化的宝贵信息,宇宙线一直吸引着科学家关注的目光。近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在四川稻城开始地方配套项目建设。LHAASO建成后每天将能观测到50亿个宇宙线事件。8月11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