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天文台北京-亚利桑那巡天项目取得重要进展2017-12- 28
      北京-亚利桑那巡天项目BASS自2017年1月发布了第一版本DR1的数据之后,获取了新的观测数据并对数据处理软件进行了全面升级。经过项目成员的共同努力,目前已生成了第二版本DR2数据产品,现向全世界公开释放 。DR2首次加入了由美国主导观测的z波段图像。BASS巡天作为开创性的公开巡天项目,在数据所有权和科学研究方面秉承开放的态度,欢迎国内外天文学家使用。   BASS是国家天文台和亚利桑大学之间的国际合作项目。项目负责人为国家天文台的周旭研究员、邹虎...
      北京-亚利桑那巡天项目BASS自2017年1月发布了第一版本DR1的数据之后,获取了新的观测数据并对数据处理软件进行了全面升级。经过项目成员的共同努力,目前已生成了第二版本DR2数据产品,现向全世界公开释放 。DR2首次加入了由美国主导观测的z波段图像。B...
  • 超大质量黑洞形成 或有新机制2017-12- 28
      据中科院上海天文台消息,该台研究人员参与的一项研究提出了在宇宙早期不通过并合而形成超大质量黑洞的新机制。该机制既可以为星系并合中形成更大的超大质量黑洞提供原料种子黑洞,也可以在没有经历过并合的星系中形成较小的超大质量黑洞。该工作近日发表在《天体物理杂志》上。   一般认为超大质量黑洞由较小质量的种子黑洞在多次星系并合中形成。但是目前观测发现,许多超大质量黑洞存在于宇宙最早期的几亿年内以及没有经历过显著并合过程的旋涡星系中。   利用高精度数值模拟,研究...
      据中科院上海天文台消息,该台研究人员参与的一项研究提出了在宇宙早期不通过并合而形成超大质量黑洞的新机制。该机制既可以为星系并合中形成更大的超大质量黑洞提供原料种子黑洞,也可以在没有经历过并合的星系中形成较小的超大质量黑洞。该工作近日发表在《天体物理杂志》上...
  • 国家天文台科研人员利用LAMOST数据研究银河系厚盘结构与演化2017-12- 13
      近日,国家天文台天体丰度与星系演化研究团组博士研究生李承东在导师赵刚研究员的指导下,利用LAMOST巡天数据,对银河系厚盘的结构性质和演化历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该研究结果已在《天体物理学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发表,并被美国天文学会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AAS评价为近期富有亮点的工作之一,于12月6日被推送至AAS nova网站首页。   银河系盘结构与其它旋涡星系一样被认为具有薄盘...
      近日,国家天文台天体丰度与星系演化研究团组博士研究生李承东在导师赵刚研究员的指导下,利用LAMOST巡天数据,对银河系厚盘的结构性质和演化历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该研究结果已在《天体物理学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发表,并被美国...
  • 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探测到日长6年信号的长期衰减现象2017-12- 13
      记者12月12日从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利用标准小波变换方法在国际上首次探测到日长6年信号的长期衰减现象。   该研究团队还进一步基于地球角动量方程,在理论上解决了这一信号产生的物理机制及其衰减现象产生的机理。相关论文近日在国际地学著名期刊《地球和行星科学通讯》在线发表。  研究表明,日长6年信号本质上是固体内核在地球发电机理论预测的随机扭矩与液态外核扭转振荡有关作用下做类似于单摆的复合摆动...
      记者12月12日从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利用标准小波变换方法在国际上首次探测到日长6年信号的长期衰减现象。   该研究团队还进一步基于地球角动量方程,在理论上解决了这一信号产生的物理机制及其衰减...
  • 国家天文台通过LAMOST数据发现M型恒星活动性时间和空间演化规律2017-12- 12
      近期,国家天文台博士杨卉沁及研究员刘继峰等人,首次利用LAMOST和Kepler的数据揭示了M型恒星耀发与其自转周期的三段式关系,以及其色球层和光球层的能量释放关系。这些成果在揭示恒星结构演化及进一步认识内部能量释放机制等方面都跨出了重要一步。   结合Kepler光变和LAMOST光谱数据,他们对M型星的耀发活动性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发现M型恒星的耀发活动性按自转周期从短到长,依次处于超级饱和、饱和及指数衰减阶段,并给出了恒星活动性的分界条件。同时发现...
      近期,国家天文台博士杨卉沁及研究员刘继峰等人,首次利用LAMOST和Kepler的数据揭示了M型恒星耀发与其自转周期的三段式关系,以及其色球层和光球层的能量释放关系。这些成果在揭示恒星结构演化及进一步认识内部能量释放机制等方面都跨出了重要一步。   结合K...
  • 观海看地探大气,天宫二号有“神器”2017-12- 12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于2016年9月15日发射。入轨以来,与神舟十一号飞船完成了交会对接,实现了航天员中期驻留;与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完成了3次交会对接及3次推进剂在轨补加;并于2017年9月22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离轨后,转入长期管理阶段。目前,天宫二号在轨稳定运行、状态良好,将继续开展拓展试验和各项科学实试验。   在天宫二号中,搭载了不少神器,对于海洋、陆地观测,大气探测等具有重要作用。   观海看地三维成像微波高度计   天宫二号中搭载的新一代雷达高度...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于2016年9月15日发射。入轨以来,与神舟十一号飞船完成了交会对接,实现了航天员中期驻留;与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完成了3次交会对接及3次推进剂在轨补加;并于2017年9月22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离轨后,转入长期管理阶段。目前,天宫二号在轨稳定...
  • 国家天文台研究人员揭示大质量恒星诞生中物质聚积过程2017-12- 05
      国家天文台南美观测站袁敬华博士和李金增研究员带领的国际团队揭示了大质量恒星诞生过程中物质从分子云到原恒星聚积的完备图景。该研究成果已被国际知名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录用。   作为宇宙空间中电离辐射和重金属元素的主要贡献者,大质量恒星在星际介质物理与化学演化、星团与星系形成和演化中扮演重要角色。数目少、距离远、演化快且早期阶段嵌埋深等特点致使大质量恒星诞生过程谜团重重。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大质量恒星如何在...
      国家天文台南美观测站袁敬华博士和李金增研究员带领的国际团队揭示了大质量恒星诞生过程中物质从分子云到原恒星聚积的完备图景。该研究成果已被国际知名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录用。   作为宇宙空间中电离辐射和重金属...
  • “墨子”“悟空”从这里走出2017-12- 04
      11月30日,一则来自悟空的最新消息刷屏了有充分数据证实,我国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在太空中测量到了电子宇宙射线的一处异常波动。这一波动此前从未被观测到,意味着中国科学家取得了一项开创性成果,且有可能与暗物质相关。这一成果由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   悟空号是世界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我国第一颗空间天文卫星,从项目提出到发射,每一步都备受瞩目。这颗卫星的产地就在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卫星创新院。这所位于上海的研究机构是我国最...
      11月30日,一则来自悟空的最新消息刷屏了有充分数据证实,我国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在太空中测量到了电子宇宙射线的一处异常波动。这一波动此前从未被观测到,意味着中国科学家取得了一项开创性成果,且有可能与暗物质相关。这一成果由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在线...
  • “悟空”还能带来多少惊奇2017-12- 01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DAMPE团队日前在北京发布首批科学成果。首席科学家常进宣布,悟空卫星在轨运行的前530天共采集了约28亿颗高能宇宙射线,其中包含约150万颗25GeV以上的电子宇宙射线。基于这些数据,科研人员成功获取了目前国际上精度最高的电子宇宙射线能谱。该能谱将有助于发现暗物质存在的蛛丝马迹。  该成果于北京时间2017年11月30日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   为啥探   寻找暗物质、研究暗能量,是天文学物理学发展的重要趋势  天文观测表...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DAMPE团队日前在北京发布首批科学成果。首席科学家常进宣布,悟空卫星在轨运行的前530天共采集了约28亿颗高能宇宙射线,其中包含约150万颗25GeV以上的电子宇宙射线。基于这些数据,科研人员成功获取了目前国际上精度最高的电子宇宙...
  • “悟空”获最精确高能电子宇宙射线能谱2017-11- 30
      暗物质探测又有了新的进展。伦敦时间11月29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成果:利用悟空卫星获得了世界上最精确的高能电子宇宙射线能谱,这将对判定能量低于1TeV1TeV=1万亿电子伏特的电子宇宙射线是否来自于暗物质起到关键作用,并有可能为暗物质的存在提供新证据。   暗物质问题是粒子物理和宇宙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暗物质不发光,不发出电磁波,从来没有被直接看到过。中科院院士吴岳良说,根据最新天文观测结果,宇宙是由27%的暗物质、68%的暗能...
      暗物质探测又有了新的进展。伦敦时间11月29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成果:利用悟空卫星获得了世界上最精确的高能电子宇宙射线能谱,这将对判定能量低于1TeV1TeV=1万亿电子伏特的电子宇宙射线是否来自于暗物质起到关键作用,并有可能为暗...
  • 科学家发现百余颗米拉变星候选体2017-11- 23
      据国家天文台消息,近期,北京大学姚雨含和国家天文台刘超等人从LAMOST第四期数据的光谱库中,发现了191颗新的米拉变星候选体。该项研究成果已被《天体物理学增刊》接收。   米拉变星是一种光变周期在80天以上的长周期变星,处于中、小质量恒星演化的晚期阶段。由于它们总体较亮,易于观测,且距离可以从光变周期中大致估算得到,天文学家长久以来将其作为很多天体物理问题的探针。例如,建立大量米拉变星的物质组成和空间分布图像,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关于银河系结构和演化的重...
      据国家天文台消息,近期,北京大学姚雨含和国家天文台刘超等人从LAMOST第四期数据的光谱库中,发现了191颗新的米拉变星候选体。该项研究成果已被《天体物理学增刊》接收。   米拉变星是一种光变周期在80天以上的长周期变星,处于中、小质量恒星演化的晚期阶段。...
  • 科学家揭示木星大红斑为何这么红2017-11- 21
      木星大红斑独特颜色的配方一直是个谜。但如今,研究人员对于它如何变得这么红有了一定了解:从富含氨的云盖开始,加上持续千百万年的强烈太阳辐射。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伊卡洛斯》杂志。   氨形成了木星大气的顶层。下面则是由在地球温度下会分解但在木星上保持稳定的化合物硫化铵构成的云层。最低的云层是水。所有3种气体形成了白色云层。那么,到底是什么赋予它们红色?  来自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的Mark Loeffler怀疑,来自太空的高能辐射使云层中的分子分裂,碎片则结...
      木星大红斑独特颜色的配方一直是个谜。但如今,研究人员对于它如何变得这么红有了一定了解:从富含氨的云盖开始,加上持续千百万年的强烈太阳辐射。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伊卡洛斯》杂志。   氨形成了木星大气的顶层。下面则是由在地球温度下会分解但在木星上保持稳定的化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