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芯片上的宇宙2017-07- 26
      图为宇宙演化的过程中同一块区域在不同时间的密度演化。图中的亮度对比反映了物质密度的分布。最左边是宇宙年龄14亿岁的时候的样子,最右边的是宇宙今天的样子。可以看出,宇宙在初始密度稍微高的地方开始不断聚集,空旷的区域也更加明显。在密度最大的地方,物质形成了星系团这样巨大的结构。图片来自Katrin Heitmann等论文   今年五月,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与网络中心超算中心在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无锡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上进行了测试,针对国产神威CPU的架构,综合...
      图为宇宙演化的过程中同一块区域在不同时间的密度演化。图中的亮度对比反映了物质密度的分布。最左边是宇宙年龄14亿岁的时候的样子,最右边的是宇宙今天的样子。可以看出,宇宙在初始密度稍微高的地方开始不断聚集,空旷的区域也更加明显。在密度最大的地方,物质形成了星...
  • 神秘水星18日晨上演“西大距”偶尔露峥嵘2017-05- 17
      据天文专家介绍,神秘的水星5月18日黎明将在东方低空出现,进行西大距表演。届时,如果天气晴好且大气透明度高,公众有望于日出前的短暂时间内寻觅到水星的踪影。   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经常湮没在太阳的光辉中,每年只有数次短暂的可观测机会。只有等到水星和太阳的角距达最大即大距时,公众才最有希望目睹水星。  水星在太阳东边称东大距,在太阳西边称西大距。东大距时,可以在黄昏时分的西方地平线上方找到水星;西大距时,水星则在黎明时的东方低空出现。  中国天文学...
      据天文专家介绍,神秘的水星5月18日黎明将在东方低空出现,进行西大距表演。届时,如果天气晴好且大气透明度高,公众有望于日出前的短暂时间内寻觅到水星的踪影。   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经常湮没在太阳的光辉中,每年只有数次短暂的可观测机会。只有等到水星和太...
  • 天舟一号上特殊任务 研究如何对付骨质疏松2017-05- 02
      天舟一号虽然是货运飞船,却也承载了不少科学实验。其中就包括要搞明白宇航员在太空会骨质疏松究竟是怎么回事?科学家们还要进行抗失重情况下的骨质疏松新药开发。为什么要去太空进行这方面的研究?那里的实验和在地面实验有何不同?  宇航员在太空会骨质疏松,他们要搞明白是为什么   天舟一号飞向太空时装载了超过6吨的物资与设备,这其中有一个来自浙江的生命科学项目: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金福教授团队实验室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搭载天舟一号进入太空,开展骨细胞定向诱导...
      天舟一号虽然是货运飞船,却也承载了不少科学实验。其中就包括要搞明白宇航员在太空会骨质疏松究竟是怎么回事?科学家们还要进行抗失重情况下的骨质疏松新药开发。为什么要去太空进行这方面的研究?那里的实验和在地面实验有何不同?  宇航员在太空会骨质疏松,他们要搞明白...
  • 探测原初引力波,中国来了2017-01- 05
      近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宣布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正式启动。   原初引力波是宇宙开端的大爆炸产生的引力波,在宇宙诞生的最初的瞬间,宇宙中充满稠密的物质,以致由粒子间的碰撞而产生的引力波被另一些粒子吸收了。在宇宙迅速扩张的暴胀阶段,宇宙的密度突然下降,释放出的引力波不再被吸收。所以,发现原初引力波被认为是对早期宇宙理论的检验。  阿里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张新民表示,阿里即将建设的观测站将是世界上第一个地处北半球的原初引力波观测站,也是我...
      近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宣布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正式启动。   原初引力波是宇宙开端的大爆炸产生的引力波,在宇宙诞生的最初的瞬间,宇宙中充满稠密的物质,以致由粒子间的碰撞而产生的引力波被另一些粒子吸收了。在宇宙迅速扩张的暴胀阶段,宇宙的密度突然下降,释放出...
  • 我成功实现“十光子纠缠”2016-12- 26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院士及陆朝阳、陈宇翱等近期在量子信息科研领域再获重大突破,他们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备了综合性能最优的纠缠光子源,首次成功实现十光子纠缠,再次刷新了光子纠缠态制备的世界纪录。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日前以编辑推荐的形式发表了该成果,美国物理学会网站和英国《自然》杂志研究亮点栏目也进行了报道。  多粒子纠缠操纵作为量子信息处理基本能力的核心指标,近年来一直是国际学界角逐的焦点。操纵的纠缠光子数目越多,量子信息...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院士及陆朝阳、陈宇翱等近期在量子信息科研领域再获重大突破,他们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备了综合性能最优的纠缠光子源,首次成功实现十光子纠缠,再次刷新了光子纠缠态制备的世界纪录。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日前以编辑推...
  • 去南极探索“冷暗”宇宙2016-12- 14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和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等科学家联合研究发现,位于南极洲的冰穹ADome A具有在地球上测量太赫兹辐射的最佳条件,而太赫兹辐射是探索冷暗宇宙的主要方法。这一成果在线发表于12月13日出版的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创刊号。    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史生才介绍,中国科学家正在努力,希望未来五年能够在Dome A建立一台直径为5米的太赫兹天文望远镜和一台直径为2.5米的红外光学望远镜。    探索冷暗宇...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和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等科学家联合研究发现,位于南极洲的冰穹ADome A具有在地球上测量太赫兹辐射的最佳条件,而太赫兹辐射是探索冷暗宇宙的主要方法。这一成果在线发表于12月13日出版的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创刊号。    ...
  • 我国四名天文学家赴南极建设天文台2016-11- 03
      11月2日,四名天文学家将跟随雪龙号一起奔赴南极,这意味着南极天文台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这四位天文学家分别是来自国家天文台的马斌和南京天文光学仪器研究所的刘承、卢海平、徐进。他们将在海上漂泊1个月到达南极大陆,再跋涉1000多公里从沿海的中山站到内陆昆仑站,然后还将在昆仑站进行20天的天文研究工作,整个南极之旅长达5个半月。  2005年中国南极内陆科考队首次到达冰穹A,冰穹A被国际天文界广泛预测为是地面天文望远镜最好的台址,具有准空间的天...
      11月2日,四名天文学家将跟随雪龙号一起奔赴南极,这意味着南极天文台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这四位天文学家分别是来自国家天文台的马斌和南京天文光学仪器研究所的刘承、卢海平、徐进。他们将在海上漂泊1个月到达南极大陆,再跋涉1000多公里从沿海的中山站...
  • 我国量子卫星在轨测试顺利 11月中旬开始科学实验2016-10- 13
      10月12日从中科院获悉,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正在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在轨测试,目前状态良好,预计11月中旬完成全部在轨测试工作,随后卫星将交付使用,正式开始科学实验。  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介绍,量子卫星在轨测试包括卫星平台测试、有效载荷测试、天地链路测试三部分,目前卫星平台测试和有效载荷测试已经完成,天地链路测试部分完成。  测试显示,卫星平台方面,电池组状态正常,太阳帆板供电正常;遥控成功率100%;卫星姿控系统运行正常,性能稳定。...
      10月12日从中科院获悉,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正在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在轨测试,目前状态良好,预计11月中旬完成全部在轨测试工作,随后卫星将交付使用,正式开始科学实验。  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介绍,量子卫星在轨测试包括卫星平台测试、有效载荷测...
  • 中国科学家解开太阳系外行星轨道之谜2016-10- 10
      10月8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中国科学家利用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观测数据,发现了太阳系外行星轨道分布规律。  行星通常是指自身不发光、环绕恒星的天体,地球是太阳系内的行星。行星是生命和文明的摇篮,承载着人类揭开生命起源和寻找地外文明的希望。以1995年天文学家发现第一颗太阳系外行星51Pegb为始,系外行星研究拉开序幕。  截至目前,人类发现并确认的系外行星超过3500颗,其中大部分是近几年由美国开普勒Kepler卫星发现的。不过,开普勒...
      10月8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中国科学家利用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观测数据,发现了太阳系外行星轨道分布规律。  行星通常是指自身不发光、环绕恒星的天体,地球是太阳系内的行星。行星是生命和文明的摇篮,承载着人类揭开生命起源和寻找地外文明的希望。以...
  • 我空间天气数值预报模式初步构建2016-09- 29
      我们围绕空间天气物理过程、预报模式等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初步构建了我国空间天气数值预报模式,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提供了及时、高效的空间天气预报服务。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王赤表示。9月28日,由他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973计划项目基于子午工程和双星计划的地球空间天气数值预报建模研究的课题结题验收会在京举行。  和地球天气一样,空间环境也常常会出现一些突发的、灾害性的空间天气变化,有时会使卫星运行、通信、导航和电力系统遭到破坏。揭示灾害...
      我们围绕空间天气物理过程、预报模式等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初步构建了我国空间天气数值预报模式,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提供了及时、高效的空间天气预报服务。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王赤表示。9月28日,由他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973计划项目基于子午...
  • 科学家揭示古怪恒星“海山二”的暴力过去2016-09- 14
      1843年,古怪恒星海山二像超新星一样爆发,但最终成功幸存下来。这使其一下子成为夜晚天空中第二亮的恒星。如今,气体细丝踪迹表明,这颗恒星在此之前可能还经历了两次从未被怀疑过的爆发分别发生在公元1550年和1250年。  即便是在充满了怪异天体的宇宙,海山二也是最奇怪的恒星之一。这个天体距船底座星云7500光年,实际上是两颗在一个5.5年近围轨道上相互绕转的恒星,并且拥有超过太阳500余万倍的复合光亮。  据估测,较小恒星是太阳质量的30-50倍,而较大...
      1843年,古怪恒星海山二像超新星一样爆发,但最终成功幸存下来。这使其一下子成为夜晚天空中第二亮的恒星。如今,气体细丝踪迹表明,这颗恒星在此之前可能还经历了两次从未被怀疑过的爆发分别发生在公元1550年和1250年。  即便是在充满了怪异天体的宇宙,海山二...
  • 追踪来自宇宙深处的“信使”2016-08- 18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整体布局效果图     被称作宇宙大事件的陨石,携带着宇宙起源、天体演化的宝贵信息,宇宙线一直吸引着科学家关注的目光。近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在四川稻城开始地方配套项目建设。LHAASO建成后每天将能观测到50亿个宇宙线事件。8月11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项目首席科学家曹臻介绍,凭借探测灵敏度和能谱测量范围方面的优势,2020年LHAASO建成后将跻身世界四...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整体布局效果图     被称作宇宙大事件的陨石,携带着宇宙起源、天体演化的宝贵信息,宇宙线一直吸引着科学家关注的目光。近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在四川稻城开始地方配套项目建设。LHAASO建成后每天将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