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 思航
嫦娥四号已经成功发射。这次任务过程复杂,同时又精彩纷呈。作为航天爱好者的你,在不同的阶段到底应该关注哪些亮点,看官你清楚吗?这篇小文章细细道来,小编保证不会让你错过任何一个精彩镜头。
看点一:“国际首次”
中国航天连创辉煌,正在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稳步迈进。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在航天的一些技术领域,我们还存在差距。许多我们飞速迈进的壮举,其实在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已经实现,当然我们也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在新的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
但是这次嫦娥四号月球背面软着陆,以及月球车在月球背面开展的巡视勘察,都是不折不扣的国际首次!这将是人类的航天器第一次造访月球背面崎岖苍凉的土地。
服务于这个目标,为了克服月球对通讯链路的遮挡,实现着陆器、巡视器与地面之间的信息交互,早在半年前,中继星“鹊桥”已经先期从西昌奔赴比月球还要遥远的地月拉格朗日2点(简记为L2)。这是国际首次利用L2点实现地月中继。
到背面是工程上的目标,我们的探测器肯定还肩负着科学探测的任务,它们可不是去月背旅游的,而是要完成探测月球背面着陆区、巡视区的地形地貌、矿物分布、月壤分层等探测任务。特别是利用月球的遮挡,屏蔽掉地球上人类电磁活动的影响,开展的月球表面低频射电天文观测,将充分利用月球背面的独特条件,有望获得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在月球背面开展科学探测将是任务的第三个国际首次。
那么,月球背面地形到底有多么复杂?陨石坑的分布与正面有什么不同?山地的月壤是更厚还是更薄?着陆时会遇到什么挑战?月球车在那么崎岖的地形上行走安全吗?会有什么科学新发现呢?
看点二:“着陆地点”
月球背面面积达1900万平方公里,大约是中国国土面积的2倍,所以选择在哪里着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嫦娥四号的师父们选择着陆点的时候都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原定作为嫦娥三号备份的嫦娥四号,其技术状态与嫦娥三号大体一致,这就决定了在纬度方面,不能选择月球背面的赤道地区,那里太热,探测器工作的时长会受影响。纬度特别高的地区也不能去,去那里需要对太阳翼进行较大的修改。最好还是选择和三号着陆地点纬度相似的中纬度,南半球或者北半球都可以。
其次从科学的角度应该选择可能有新发现的地方,月球南极地区一直备受关注,选择尽可能南的一个盆地似乎是一个好选择。
其实要考虑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光照和中继星不能被地形遮挡,对着陆航迹之下的地形也有要求,更具体的内容可以听听嫦娥四号的师父们怎么说。
看点三:“中继星”
为了任务的顺利进行,先行官“鹊桥”已经在距离地球大约45万公里的地方飞行了半年。奔赴月球的路上,为了省燃料采用了月球借力飞行,这是个什么神器,竟然能把月球作为跳板?航天器一般围绕太阳、地球、月亮运行,这个中继星竟然围绕L2点运行,据说那里什么也没有,这又是什么神奇的力学原理?中继星最大的特征就是小小的身体上安装了一个直径4.2米的顺风耳,凭借它就能在如此遥远的地方实现信号的收发?围绕地月拉格朗日L2点,中继星选择了哈罗轨道,没有选择李萨如轨道,这都是什么意思,这几位欧洲大咖当年在数学、力学上有过怎样的贡献?
看点四:发射窗口
发射选择在凌晨,这是由天体运行的规律决定的,发射窗口宽度一般只有几分钟,这些师父们是怎么算出来的?那时候西昌是什么天气,会不会因为风大不能发射?地面的情况可以直接测量,火箭飞到高空遇到风大时怎么办?
看点五:月球车征名
如果你对技术不是很感兴趣,那么可以关心一下月球车征名。嫦娥三号时,网友建议月球车叫玉兔,玉兔微博更是把月球车塑造成了一个勇于探险的小男孩,特别是月球车出现问题之后,那幅孤单的剪影,那句“啊,我坏掉了。”让无数网友泪奔,度过严寒月夜之后一句“Hi,有人在吗?”曾引得多少人欣喜若狂。
新兔子要奔赴更远的地方,这次他叫什么名字呢?玉兔二号、望舒(古代传说中为月亮驾车的女神)、金兔,你喜欢哪一个?新兔子与大五岁的哥哥有什么差别?上次出现的问题师父们是怎么处理的?这些都要大家关注师父们的介绍了。
看点六:国际载荷
这是一枚大家熟悉的火箭,技术成熟。黎明前的大凉山一隅,灯火通明,火箭携嫦娥四号再赴征程。仔细看火箭的整流罩上,不但有国旗、中国探月的标记、中国航天的标记,还有好几个国际航天组织的标志。原因是嫦娥四号上不但载有我们国家研制的探测设备,还搭载了其他国家航天部门研制的有效载荷,这些设备将用于开展什么探测活动?
看点七:测量船
发射时大家能够听到各测量站报告测量结果的声音,火箭飞远了,地面测站够不到了,就需要利用出海的“远望”测量船持续监测,保证火箭和探测器的最新情况都能及时传到师父们的手上。这些测量船布局在大洋上的哪个角落?
看点八:探测器轨道中途修正
火箭与探测器分离,太阳翼展开之后,发射任务就圆满成功了。接下来需要对探测器的轨道进行精确的测量,因为路途遥远,出发时方向的一点点偏差,都会导致错失目标,因此发射之后要根据最新测量的探测器轨道进行中途修正。一般会安排三次中途修正,有的时候发现偏差太小,后期的修正有可能取消。
看点九:探测器实施近月制动
虽然航天任务中,每个环节都很关键,不能出错,但是肯定有几个关键环节更是关键中的关键。发射五天之后的近月制动就是探测器发射之后的第一关。主发动机这时大显神通,在月球附近刹车,主动投入到月球的怀抱,成为一颗绕月探测器。
看点十:环月飞行为什么那么久?
进入环月轨道之后也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制动之后形成的环月轨道近月点、远月点高度不一定一致,师父们紧张测量之后,会制定一个策略,通过选择在不同轨道位置加速或者减速,把轨道调整成近月点高度约为100公里的椭圆轨道。过一段时间之后还要调整成近月点高度15公里,远月点高度100公里的轨道,这是为着陆月面做最后的准备。
环月飞行的时间可长可短,上次嫦娥三号在环月轨道上停留了一周时间,这次四号要停留三周,为什么要这么长时间,是师父们更谨慎了吗?
看点十一:中继链路测试
等着陆之后,探测器就不能与地面直接联系了。为了确保链路没有问题,在环月阶段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中继测试。中继星把4米多的大伞指向飞行中的着陆器,确认地面、中继星、着陆器之间的前向和返向信息传输链路都是正常的,师父们才敢放心地下达着陆的命令。
看点十二:动力下降
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第二关。嫦娥三号的着陆曲线近似抛物线,从十五公里的高度逐渐下降,这次还是这样的轨迹吗?由于月面地形复杂,为了让测量高度的敏感器更好地工作,师父们会不会选择难度更高的路线,等到接近着陆点的上方时,再做俯冲?
到达距离月面100米的高度时,最后决定着陆在哪里的时候到来了。这个过程时间很短,把图像传输到地面来不及,师父们设计了智能的程序,让探测器有一颗超强大脑,自己根据图像识别、选择符合安全标准的地点。
发动机停止工作,最后的4米高度,探测器是以自由落体的方式着陆月面的。这样会不会损坏探测器?着陆器的一大法宝就是四条着陆腿,内部有蜂窝样的金属材料,把着陆的冲击能量缓冲掉,保证探测器不侧翻。
这是一个关键的节点,一起见证人类的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吧!
看点十三:月球车的标准POSE
短暂的掌声之后,你会看到师父们的神情又紧张起来——人类第一辆月球背面行驶的月球车闪亮登场。你会看到他轻舒两翼,一身银袍,昂头向前,首先勇敢地行驶到转移梯子上,然后稳健地行驶到月球表面。
这四个足印和两道车辙共同向世界宣布,月背,我们来了!
到达月面之后,月球车会把两根杆状天线展开,就像京剧演员的两个翎子,这才是月球车的标准POSE。
看点十四:两器互拍
为了尽快把着陆月面的图像传回地球,着陆器和月球车都会把定向天线指向中继星,建立中继链路,尽量快地让师父们了解探测器的健康状态,以及周边的地形情况,便于规划路线,开始人类首次月背巡视。
这时候,着陆器会拍摄月球车,月球车也会拍摄着陆器。着陆器还会拍到月球车行驶后留在月面的车辙,由于没有风雨的作用,这车辙会在月面上保留很长时间。若干年后,也许你有机会万里来寻故地,可以看看车辙是不是还是那么清晰。
看点十五:月面工作
午休之后,月球车开始月面巡视探测,每走一步,都忍不住回头看一下着陆器,走了半圈,把带有国旗的着陆器标准照拍摄完之后,才开始向更远的目标进发。具体要去哪里,现在谁也不知道,方向是地面的科学家根据拍摄的图像,判断哪里可能有科学发现之后才决定的。
以上就是嫦娥四号任务的十五大看点,怎么样?够不够精彩?敬请期待我们的下回分解!请持续关注哦!
主办单位: 国家航天局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甲8号 邮编:100084
承办单位: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