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与人物  >  航天人物 > 正文

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

发布日期:2005年11月14日字体: 【大】【中】【小】 分享:

  1955年10月8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冲破重重阻力,终于回到社会主义祖国怀抱,迄今已整整经历了50个春秋。

  回国后,钱学森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最高技术负责人和重要领导人之一,满腔热忱地投身于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和发展这一伟大事业中。他的归国,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起步点。从那时起,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令世人惊诧的勇气和毅力,从一片空白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钱学森归国前,在美国学习和工作了20年。这期间他在空气动力学、喷气推进、航空工程、物理力学、工程控制论等技术科学领域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杰出贡献。他不仅在学术理论上有深厚造诣,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回国前他已经是集航空与航天科技理论、战略规划、工程实践、科学管理于一身的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

  归国后4个月,也就是1956年2月,钱学森以满腔的爱国热忱和深厚的知识底蕴、丰富的科研阅历,向党中央、国务院呈递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建立我国自己的导弹与航天工业。他的意见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中央经过慎重研究,很快于1956年10月8日,也就是他归国的第二年,批准成立我国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任命钱学森为院长。 

  中国航天事业创业初期,中央制订了“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科学成果”的方针。根据中央的方针,钱学森在筹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之初,为尽早实现独立研制这一目标,确定了正确的技术发展之路。他提出将科研设计和生产机构分为从事长远及基本研究的机构、设计研究机构以及一系列生产工厂三个部分。他尤其重视预研工作,强调为进入型号研制储备足够的技术,为研制后续型号打下基础。他亲笔撰写了中国航天的第一本教科书《导弹概论》,并特别重视设计研制队伍的培养,常常亲自向技术人员讲解导弹理论。从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建院开始,经过几年建设,我国迅速形成了一支强大的能攻关克难的科研队伍。钱学森在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被人们称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1964年,我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随后在钱学森的主持下,我国开始制订导弹武器的长远发展规划。钱学森坚持结合我国国情,走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他通过广泛的民主讨论,集中大家的意见,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地地导弹“八年四弹”发展规划。它的最终成功实施,为我国的导弹、火箭研制带来了飞越,在技术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早在我国1965年开始研制人造卫星之前,钱学森就提出了我国人造卫星工程的顶层设计方案。20世纪50年代他已开始人造卫星的探索工作,并安排了探空火箭和气象火箭研制计划,为研制运载火箭和发射卫星储备技术、积累经验。 1965年1月,钱学森正式向国家建议,尽早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研制发展计划。此后不久,经中央批准,我国卫星研制工程开始启动。1968年2月,钱学森受命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此时,我国的卫星事业正面临着卫星研制与应用如何发展的战略问题。钱学森明确指出,卫星的重点是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兼顾空间探索,因此发展的重点是应用卫星,并提出了“第一能上去,第二能回来,第三占领同步轨道”的技术发展步骤。在他的主持下,我国制订了“三星规划”,即首先保证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其次将返回式卫星列为重点进行发展,然后再发展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的发展战略。这条技术发展路线使我国的卫星事业在不长的时间里,跨出了巨大的一步,并为以后的发展、特别是载人航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导弹与航天型号的研制,技术复杂,参与人多,涉及面宽,协调性强,因此组织与管理工作非常重要。钱学森根据长期的工作实践,强调按系统分层次,把各个环节严密地组织起来。钱学森强调总体和系统工程的思想,对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队伍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至今,这一思想仍然指导着我们的航天科研管理工作,并形成了我国航天科研管理的突出特点。 (辛 文)
 

【关闭】 【打印】
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
发布时间:2005-11-14   字号:

  1955年10月8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冲破重重阻力,终于回到社会主义祖国怀抱,迄今已整整经历了50个春秋。

  回国后,钱学森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最高技术负责人和重要领导人之一,满腔热忱地投身于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和发展这一伟大事业中。他的归国,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起步点。从那时起,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令世人惊诧的勇气和毅力,从一片空白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钱学森归国前,在美国学习和工作了20年。这期间他在空气动力学、喷气推进、航空工程、物理力学、工程控制论等技术科学领域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杰出贡献。他不仅在学术理论上有深厚造诣,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回国前他已经是集航空与航天科技理论、战略规划、工程实践、科学管理于一身的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

  归国后4个月,也就是1956年2月,钱学森以满腔的爱国热忱和深厚的知识底蕴、丰富的科研阅历,向党中央、国务院呈递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建立我国自己的导弹与航天工业。他的意见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中央经过慎重研究,很快于1956年10月8日,也就是他归国的第二年,批准成立我国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任命钱学森为院长。 

  中国航天事业创业初期,中央制订了“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科学成果”的方针。根据中央的方针,钱学森在筹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之初,为尽早实现独立研制这一目标,确定了正确的技术发展之路。他提出将科研设计和生产机构分为从事长远及基本研究的机构、设计研究机构以及一系列生产工厂三个部分。他尤其重视预研工作,强调为进入型号研制储备足够的技术,为研制后续型号打下基础。他亲笔撰写了中国航天的第一本教科书《导弹概论》,并特别重视设计研制队伍的培养,常常亲自向技术人员讲解导弹理论。从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建院开始,经过几年建设,我国迅速形成了一支强大的能攻关克难的科研队伍。钱学森在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被人们称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1964年,我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随后在钱学森的主持下,我国开始制订导弹武器的长远发展规划。钱学森坚持结合我国国情,走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他通过广泛的民主讨论,集中大家的意见,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地地导弹“八年四弹”发展规划。它的最终成功实施,为我国的导弹、火箭研制带来了飞越,在技术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早在我国1965年开始研制人造卫星之前,钱学森就提出了我国人造卫星工程的顶层设计方案。20世纪50年代他已开始人造卫星的探索工作,并安排了探空火箭和气象火箭研制计划,为研制运载火箭和发射卫星储备技术、积累经验。 1965年1月,钱学森正式向国家建议,尽早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研制发展计划。此后不久,经中央批准,我国卫星研制工程开始启动。1968年2月,钱学森受命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此时,我国的卫星事业正面临着卫星研制与应用如何发展的战略问题。钱学森明确指出,卫星的重点是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兼顾空间探索,因此发展的重点是应用卫星,并提出了“第一能上去,第二能回来,第三占领同步轨道”的技术发展步骤。在他的主持下,我国制订了“三星规划”,即首先保证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其次将返回式卫星列为重点进行发展,然后再发展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的发展战略。这条技术发展路线使我国的卫星事业在不长的时间里,跨出了巨大的一步,并为以后的发展、特别是载人航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导弹与航天型号的研制,技术复杂,参与人多,涉及面宽,协调性强,因此组织与管理工作非常重要。钱学森根据长期的工作实践,强调按系统分层次,把各个环节严密地组织起来。钱学森强调总体和系统工程的思想,对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队伍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至今,这一思想仍然指导着我们的航天科研管理工作,并形成了我国航天科研管理的突出特点。 (辛 文)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