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与人物  >  航天人物 > 正文

梦随神舟遨九天

发布日期:2005年11月21日字体: 【大】【中】【小】 分享:

----记长二F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段增斌

杨 军


  
  2005年10月12日清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在测控大厅奋战了一个通宵的段增斌没有丝毫倦意,凝视着银屏上动力系统不断跳动的数据,以往都是十分放松自然的他,手心里竟是汗涔涔的。

  9时整,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轰鸣,托举着“神舟六号”的长二F火箭点火起飞,几分钟后,当看到船、箭分离,飞船准确入轨时,这位为长二F火箭提供动力装置的研究室“当家人”,才顿感如释重负。

  在追梦中跋涉   

  1986年夏天,风华正茂的段增斌从国防科技大学以优异成绩毕业,来到了六院11所,开始了他人生中崭新的历程。

  从分配到该所大发动机研究室的第一天起,不管份内份外,只要是工作,段增斌总是不遗余力。为了尽快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会虚心拜老同志为师,像一个刚进学堂的小学生一样,随身带一个小本,随见随问,随问随记。与此同时,他还一头扎进相关专业的理论书籍中,如饥似渴地从中汲取着“养分”。经过刻苦的学习钻研,他的业务技能日臻成熟,在多种型号发动机的研制中,解决了多项重大技术关键,屡建功勋。尤其在载人航天用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中,从发动机系统设计、方案论证、关键技术的攻关,他一直坚守在设计、生产、装配、试验的最前沿,超负荷运转,先后参与和组织负责完成了多项技术改进和新研制项目,解决了方案研制阶段遗留的问题及薄弱环节,使发动机以最快速度投入到热试车的重要环节中,为载人航天工程发动机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寻梦中成长

  随着载人航天发动机研制工作的不断进展,段增斌也从一名普通的工程技术人员走上了研究室领导的工作岗位。担任发动机主任设计师后不久,段增斌便遇到一次特殊的考验。

  一次,发动机在大推力、长程可靠性热试车中发生了意外故障。一时间,试验现场毒气弥漫,携带大量推进剂的发动机喷管还呼呼地直冒烟。不等燃料完全泄出,段增斌便率先奔到试验台,观察现场,掌握故障的第一手资料。作为此次试验的负责人,段增斌感到莫大的压力。他与科技人员一起连续18个小时奋战在现场,组织故障现场清理及产品的分解工作。在随后查找故障的日子里,他与科技人员一起对数百张图表及大量的数据进行仔细地阅读、分析、计算。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他大胆地提出了“涡轮盘裂纹故障系轮盘固有质量问题,属老问题在载人航天工程研制中的新发现。”此论断的提出不仅发现了长期以来大发动机真正的质量隐患和薄弱环节,而且通过对历次试车后的轮盘进行剖切检查,证实了他的论断。为进一步深入分析故障机理、进行方案改进提供了有力的依据。经过20多个日夜的艰苦鏖战,终于找出了故障原因,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

  由于飞行任务的特殊需要,决定了载人航天发动机在一系列研制工作中必须把可靠性分析、可靠性试验和可靠性设计放在首位。为了分析研究出发动机系统平衡计算方法,在发动机试验过程中进一步暴露其薄弱环节,确保发动机的高可靠性,他潜心钻研,大胆创新,反复试验,编制出了发动机在各种试验工况下的系统调整计算上万条语句的程序软件。该软件经过发动机的多次试验验证,证明方案可行、性能参数稳定协调,为发动机试验提供了准确的试验数据,使发动机成功地参加了飞行试验任务。

  去年初,段增斌接过了长二F火箭发动机副总设计师的“帅印”。而此时,正是“神六”发动机研制工作的关键时刻。他不得不把自己旋转成一个高转速的陀螺,从设计到生产装配、再到试验,进行全过程把关。工作中,段增斌对自己、对同事、对协作单位的要求,细心严格得近乎有些“苛刻”。作为型号副总设计师,按说只需对定型图纸进行审核就可以了,但段增斌始终坚持对每一张图纸,每一个设计方案,每一个组合件严格把关,一丝疑点也不放过。为了掌握产品的第一手资料,确保万无一失,他经常和设计人员一起下厂配合生产、装配、试验。工人们常和他开玩笑说:“段总,和您一起干活,特累!”。然而,大家对他严于律己,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却由衷地敬佩。

  在圆梦中欣慰

  一步步攀登、一项项成果、一次次成功,段增斌获得了与他付出的智慧和心血相应的成果与荣誉。他撰写的大量学术论文,在各种专业刊物和学术研讨会上刊登、获奖,他的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种奖项。他还先后荣获国防科工委二等功、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载人航天工程先进个人等多种荣誉称号。

  从“神五”到“神六”,段增斌先后两次参与发射任务,亲眼目睹了火箭腾飞的壮举。他说,每一次在现场目睹发射都令他心悸,仿佛在接受着一次次洗礼。而每一次传来船、箭分离,“神舟”准确入轨的喜讯时,又使他感到无比的自豪和由衷的欣慰。

【关闭】 【打印】
梦随神舟遨九天
发布时间:2005-11-21   字号:

----记长二F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段增斌

杨 军


  
  2005年10月12日清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在测控大厅奋战了一个通宵的段增斌没有丝毫倦意,凝视着银屏上动力系统不断跳动的数据,以往都是十分放松自然的他,手心里竟是汗涔涔的。

  9时整,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轰鸣,托举着“神舟六号”的长二F火箭点火起飞,几分钟后,当看到船、箭分离,飞船准确入轨时,这位为长二F火箭提供动力装置的研究室“当家人”,才顿感如释重负。

  在追梦中跋涉   

  1986年夏天,风华正茂的段增斌从国防科技大学以优异成绩毕业,来到了六院11所,开始了他人生中崭新的历程。

  从分配到该所大发动机研究室的第一天起,不管份内份外,只要是工作,段增斌总是不遗余力。为了尽快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会虚心拜老同志为师,像一个刚进学堂的小学生一样,随身带一个小本,随见随问,随问随记。与此同时,他还一头扎进相关专业的理论书籍中,如饥似渴地从中汲取着“养分”。经过刻苦的学习钻研,他的业务技能日臻成熟,在多种型号发动机的研制中,解决了多项重大技术关键,屡建功勋。尤其在载人航天用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中,从发动机系统设计、方案论证、关键技术的攻关,他一直坚守在设计、生产、装配、试验的最前沿,超负荷运转,先后参与和组织负责完成了多项技术改进和新研制项目,解决了方案研制阶段遗留的问题及薄弱环节,使发动机以最快速度投入到热试车的重要环节中,为载人航天工程发动机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寻梦中成长

  随着载人航天发动机研制工作的不断进展,段增斌也从一名普通的工程技术人员走上了研究室领导的工作岗位。担任发动机主任设计师后不久,段增斌便遇到一次特殊的考验。

  一次,发动机在大推力、长程可靠性热试车中发生了意外故障。一时间,试验现场毒气弥漫,携带大量推进剂的发动机喷管还呼呼地直冒烟。不等燃料完全泄出,段增斌便率先奔到试验台,观察现场,掌握故障的第一手资料。作为此次试验的负责人,段增斌感到莫大的压力。他与科技人员一起连续18个小时奋战在现场,组织故障现场清理及产品的分解工作。在随后查找故障的日子里,他与科技人员一起对数百张图表及大量的数据进行仔细地阅读、分析、计算。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他大胆地提出了“涡轮盘裂纹故障系轮盘固有质量问题,属老问题在载人航天工程研制中的新发现。”此论断的提出不仅发现了长期以来大发动机真正的质量隐患和薄弱环节,而且通过对历次试车后的轮盘进行剖切检查,证实了他的论断。为进一步深入分析故障机理、进行方案改进提供了有力的依据。经过20多个日夜的艰苦鏖战,终于找出了故障原因,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

  由于飞行任务的特殊需要,决定了载人航天发动机在一系列研制工作中必须把可靠性分析、可靠性试验和可靠性设计放在首位。为了分析研究出发动机系统平衡计算方法,在发动机试验过程中进一步暴露其薄弱环节,确保发动机的高可靠性,他潜心钻研,大胆创新,反复试验,编制出了发动机在各种试验工况下的系统调整计算上万条语句的程序软件。该软件经过发动机的多次试验验证,证明方案可行、性能参数稳定协调,为发动机试验提供了准确的试验数据,使发动机成功地参加了飞行试验任务。

  去年初,段增斌接过了长二F火箭发动机副总设计师的“帅印”。而此时,正是“神六”发动机研制工作的关键时刻。他不得不把自己旋转成一个高转速的陀螺,从设计到生产装配、再到试验,进行全过程把关。工作中,段增斌对自己、对同事、对协作单位的要求,细心严格得近乎有些“苛刻”。作为型号副总设计师,按说只需对定型图纸进行审核就可以了,但段增斌始终坚持对每一张图纸,每一个设计方案,每一个组合件严格把关,一丝疑点也不放过。为了掌握产品的第一手资料,确保万无一失,他经常和设计人员一起下厂配合生产、装配、试验。工人们常和他开玩笑说:“段总,和您一起干活,特累!”。然而,大家对他严于律己,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却由衷地敬佩。

  在圆梦中欣慰

  一步步攀登、一项项成果、一次次成功,段增斌获得了与他付出的智慧和心血相应的成果与荣誉。他撰写的大量学术论文,在各种专业刊物和学术研讨会上刊登、获奖,他的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种奖项。他还先后荣获国防科工委二等功、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载人航天工程先进个人等多种荣誉称号。

  从“神五”到“神六”,段增斌先后两次参与发射任务,亲眼目睹了火箭腾飞的壮举。他说,每一次在现场目睹发射都令他心悸,仿佛在接受着一次次洗礼。而每一次传来船、箭分离,“神舟”准确入轨的喜讯时,又使他感到无比的自豪和由衷的欣慰。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