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与人物  >  航天人物 > 正文

用心血打造神箭腾飞的翅膀——记“全国五一巾帼奖”获得者张金容

发布日期:2006年03月30日字体: 【大】【中】【小】 分享:

  人物小传:

  张金容,我国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领域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研究员。1967年10月出生于湖南,1988年毕业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液体火箭发动机专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现在的六院11所从事发动机研究及工程设计工作。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第11研究所大发动机室副主任兼载人航天工程、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副主任设计师,并在职攻读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

  张金容参与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发动机的研究设计工作的全过程,从2001年起协助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和主任设计师主持发动机的全部研究设计工作,为“神舟”号飞船尤其是“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被授予陕西省第五届“三秦巾帼十杰”、陕西省“三八红旗手”称号;被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全国先进女职工”、“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称号;被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授予“载人航天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近日,她又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巾帼奖”。

  除直接参与载人航天工程以外,张金容还先后参与了我国长征系列等10余个国家重点型号发动机的研究设计工作,并参加了神舟号飞船、东方红卫星、亚太卫星等十余次重大飞行、发射任务,每次执行任务都以严慎细实的工作态度,认真对待遇到问题,保证了发射任务的圆满完成。

  张金容参与研制的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二级发动机及助推发动机分别荣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奖,参加研制的国家某重点型号二级发动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参加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发动机荣获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并且是这些成果的主要贡献者。

  张金容在长期的研制工作中,完成了大量的技术文件、报告、图纸、标准、论文等100多份,她撰写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故障模式分析》、《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动机可靠性研究》、《液氧、煤油、液氢三组元液体火箭发动机系统方案研究》等多篇论文应邀参加了中国宇航学会及国际液体空间推进会议,受到中外航天专家的好评。

  2005年2月2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四届女职工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暨“全国五一巾帼奖”、“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授予“全国五一巾帼奖”荣誉称号的共有10个集体和10名个人。在受表彰的10名个人中,有一位个头不高,面容清瘦的青年女性,她就是来自航天系统的代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11所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副主任设计师张金容。她也是本次航天系统和陕西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人选。

  志在航天向天歌

  在航天精神的熏陶下,她立下了献身航天、助推神箭腾飞的志向,不管在什么岗位,她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踏踏实实,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干好本职工作。她参与和主持研制的运载火箭发动机曾多次参加我国的重大飞行、发射任务,始终保持着100%的成功率,并成功地将“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飞船送上太空。

  与航天结缘,归结于她在高中时看过的一部《飞向太平洋》的记录片,电影中展示的火箭发射场面曾使她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从此,她暗暗立下志向,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贡献。1984年高中毕业时,对品学兼优,曾荣获“湖南省三好学生”的张金容来说,有很多道路可供选择,但在填报志愿时,她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国防科学技术大学。1988年7月,张金容同志以优异成绩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技术系液体火箭发动机专业毕业,怀着对祖国航天事业的满腔热情,来到地处大山深处从事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设计工作。在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张金容所在的单位地处在一条狭长的山沟里,那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科技人员所需的生活用品几乎全是自己从外面运进来的。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曾使她那种走上工作岗位的新鲜而兴奋的心情受到些许打击,加之远离亲人,她曾多次偷偷抹过眼泪。在入所教育中,她才清楚地知道,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生活条件和简陋的科研条件下,所里的科技人员人却研制出了世界一流的高可靠性发动机,靠的就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攀登的航天传统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引领着他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老一辈航天人的精神感召下,使这位性情要强、要做就做好的女大学生坚定了献身航天、助推神箭腾飞的志向。从此,开始了她对航天事业的执着追求,她的一切也与中国航天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参加工作后,她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发动机研制的宝贵经验,刻苦钻研技术,一心扑在工作上,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老一辈航天工作者的指导下,她迅速地成长起来。从一名普通的科技人员到11所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再到担任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室副主任兼副主任设计师,在这段生命历程中,她心无旁鹜,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她先后参加了10余个型号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和大量的技术攻关,进行过多项专项技术研究。她多次奔赴卫星发射中心执行发射任务,曾参加了“神舟”号飞船、东方红卫星、瑞典卫星、亚太卫星等十几次重大发射任务。她参与研制的发动机曾多次荣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均属主要贡献者。

  1992年,中国开始了让全世界都为之瞩目的载人航天工程,从那时起,她就与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迄今为止,我国发射的六艘“神舟”宇宙飞船,都是用“神箭”发射上天的,而神箭的动力系统都是由她和同事们研究设计的。载人飞船用火箭发动机与常规发动机不同,尤其是在产品的可靠性、管道密封结构、低温环境使用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要求。世界载人航天历程表明,运载火箭发动机的可靠性至关重要,如果发动机一旦发生故障,其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因此,对待科学研究时刻都要兢兢业业、如履薄冰。为此,张金容和她的同事们在总师和主任设计师的带领下,确定了“可靠性第一、安全性第一”的设计思想,在充分继承已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了40多项先进技术。她和同事们一道,全力以赴,研究出了新型的管路密封结构,彻底解决了发动机在高低温、高压、大振动下的密封可靠性;为了确保航天员的安全,载人航天工程对发动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按照高可靠性的要求,她承担起了制定发动机可靠性试验方案的任务,并按照方案进行试验及设计改进,保证了发动机的可靠性要求;她对影响发动机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故障模式进行了全面的、认真地分析,找出了影响发动机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薄弱环节,用于指导改进设计,提高了发动机的固有可靠性;为了确保用于载人飞船发射的发动机质量,她组织制定了载人飞船用火箭发动机的质量加严控制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和工作,大大地提高了发动机的可靠性。

  在此期间,一工作起来,她就进入到忘我的境界。无论是担任系统工程组组长、研究室副主任还是型号副主任设计师,她都身先士卒,始终奋战在型号研制的第一线。在“神舟”一号飞船发射的前一年,为了准时交付运载火箭发动机,从设计、装配到开始试验,她一干就是几个通宵。有一次,她为了拿到第一手试验数据,在连续工作几个昼夜后,竟由于过度劳累而晕倒在试验现场,同事们将她送到医院,可是她在医院输完液后就立即回到了工作岗位。在“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前夕,为了尽快完成一项技术攻关,她带领设计师连续奋战十几个昼夜,圆满完成了攻关课题。在她的激励和带动下,同事们感动地说:“是什么信念在支撑和鼓舞着她?一个女同志能做到的,我们同样能做到。”

  成功的桂冠历来是用辛勤的汗水和聪明的睿智编织而成。在跨越17个春秋的时空隧道过程中,她不懈地奋斗着,也在努力地实现着人生的价值。

  超越自我攀新高

  她在未来新型发动机研究领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突出的贡献,她积极投身航天技术攻关,锐意进取,刻苦钻研,不断探索航天高科技领域前沿,撰写的多篇学术论文,受到中外航天专家的好评。

  航天工程属于高科技领域,航天技术代表着我国的尖端技术,火箭是高科技产品,而液体火箭发动机又是运载火箭系统中最为关键、难度最大、系统最为复杂的部分,需要设计师们掌握渊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工程经验,作为一名从事航天高科技研究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一直以来,她都非常重视知识的更新,时刻不忘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繁忙的型号研究设计的同时,她经常大量阅读科技文献,随时了解专业发展动态。为了系统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她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开始攻读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博士学位。为了不耽误工作和学习,她几乎牺牲了所有的业余时间,常常学习到深夜。她的背包里经常放着各种书籍,以便能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来看书学习。担任研究室副主任后,为了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她参加了大中型企业领导干部高级工商管理培训班的学习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开始运用现代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来管理科研队伍。

  她刻苦钻研科学技术,不断探索学术前沿,并将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她撰写的论文《液体火箭发动机故障模式分析》应邀在中国宇航学会1996年推进系统故障诊断与监控专题研讨会上进行宣读,并在航天动力技术的权威学术期刊《推进技术》上发表,且被国际著名索引之一的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2000年,她撰写了论文《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动机可靠性研究》,系统地分析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动机可靠性研究的方法及措施,应邀参加了在德国召开的第四届国际液体空间推进会议,并在大会上用英文宣读论文,与外国航天专家就航天发展进行了探讨和学术交流,并到德国航天研究院、欧洲航空局法国航天研究中心、荷兰欧洲航空局运输研究中心进行了技术考察,丰富了专业知识;2002年,她撰写的论文《液氧、煤油、液氢三组元液体火箭发动机系统方案研究》,应邀参加了在西安召开的中、俄、乌国际液体火箭推进会议,并在会上用英文宣读论文,获得了中外航天专家的好评。她编写的《载人火箭发动机可靠性试车方案研究》被收入国防科技报告。她编写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换热器通用规范》和《液体火箭发动机节流圈设计规范》分别作为航天部级标准和院级标准颁布,用于指导发动机的设计工作。

  奉献之中显真情

  她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同时也是一位母亲。在工作与生活发生矛盾时,她一切以工作为重,不计个人得失,无论多么困难,她都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牺牲了多少个节假日,有多少个业余时间是属于她个人的,她真的无法说得清。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防和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11所的研制任务也日益繁忙,张金容的工作责任也越来越重。为了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这些年加了多少班,牺牲了多少节假日,她已经记不清了,但她毫无怨言。尤其是女儿出生后,工作、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全压在了她一个人娇弱的肩上。女儿半岁的时候,我国某重点型号发动机的研制进入攻坚阶段,为了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她把女儿送往南方老家,一放就是一年多。想孩子的时候就只能看看女儿的照片。由于工作关系,她经常出差,因此她很早就注意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现在女儿已经上高中了,由于她常常出差,懂事的孩子早已学会了自己做饭,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这么多年她是怎么艰难地走过来的,她一直很少提及,但是,对孩子她一直怀着一种愧疚的心情。

  有一年,张金容连续感冒了两个月,在单位组织的职工体检时,她被确诊患有严重的肺部感染,需要立即住院治疗,但当时由于发动机的研制任务很繁忙,时间异常紧迫,并且不久还要去卫星发射基地执行发射任务,她对自己说,无论如何我都不能离开工作岗位。于是,她坚持向医生提出开点应急药带回家吃。就这样连续吃了将近一年,病情才有所好转。在此期间,她没有耽误过一天工作,也没有住过一天医院。由于长期服用药物,她的体质严重下降,脸色苍白、浑身发冷,夏天怕吹电扇,不敢呆在有空调的房间,这个毛病一直到近几年才有所好转。

  担任研究室行政领导以来,她与其它室领导积极配合,以身作则,精心组织,合理安排,采取多项有力措施,以保证完成繁重的研制任务。针对研究室90%以上是年轻同志的特点,她注重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年轻同志挑起工作重担,在工作中锻炼成长。同时,请老同志讲述艰苦的创业历程与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励年轻同志爱岗敬业,献身航天。在研究室开展的“十五双文明建功立业”、“送温暖、建设凝聚力工程”、“党员身边无事故、党员身边无隐患”等活动中,她以身作则,带出了一支高素质的航天高技术青年科技队伍。

  张金容是一位非常务实而又谦逊的人,在她身上体现了一名科技工作者淡薄名利、不懈追求科学的精神。十几年来,她默默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地工作着、奉献着,她心里装着的,只有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和重逾千钧的压力。她淡薄名利,常常觉得组织给予自己的太多,而自己能做的太少,只有加倍努力工作来报答党和国家的培养。作为研究室的领导,她更多地把荣誉让给了年轻人。在她瘦小的身躯中蕴藏着一股巨大的力量,不断向新的方向和目标挺进。

  在采访她的过程中,她一直在说,如果说我在过去的工作和学习中取得了一点点成绩,这些成绩也应该归功于组织的正确领导和培养,归功于11所这支勇于拼搏、敢打硬仗的光荣集体,归功于我国宏伟的航天事业,没有这些,我不可能取得任何成绩。她表示,成绩和荣誉只能代表过去,今后,我将从零开始,加倍努力,不辜负组织和同志们的希望;我会珍惜荣誉,全力以赴,为我国的国防及航天事业做出更大的成绩,以此来报答党和国家的培养,回报祖国和人民的厚爱,无愧于航天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张 鹏)


 

【关闭】 【打印】
用心血打造神箭腾飞的翅膀——记“全国五一巾帼奖”获得者张金容
发布时间:2006-03-30   字号:

  人物小传:

  张金容,我国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领域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研究员。1967年10月出生于湖南,1988年毕业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液体火箭发动机专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现在的六院11所从事发动机研究及工程设计工作。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第11研究所大发动机室副主任兼载人航天工程、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副主任设计师,并在职攻读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

  张金容参与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发动机的研究设计工作的全过程,从2001年起协助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和主任设计师主持发动机的全部研究设计工作,为“神舟”号飞船尤其是“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被授予陕西省第五届“三秦巾帼十杰”、陕西省“三八红旗手”称号;被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全国先进女职工”、“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称号;被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授予“载人航天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近日,她又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巾帼奖”。

  除直接参与载人航天工程以外,张金容还先后参与了我国长征系列等10余个国家重点型号发动机的研究设计工作,并参加了神舟号飞船、东方红卫星、亚太卫星等十余次重大飞行、发射任务,每次执行任务都以严慎细实的工作态度,认真对待遇到问题,保证了发射任务的圆满完成。

  张金容参与研制的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二级发动机及助推发动机分别荣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奖,参加研制的国家某重点型号二级发动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参加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发动机荣获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并且是这些成果的主要贡献者。

  张金容在长期的研制工作中,完成了大量的技术文件、报告、图纸、标准、论文等100多份,她撰写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故障模式分析》、《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动机可靠性研究》、《液氧、煤油、液氢三组元液体火箭发动机系统方案研究》等多篇论文应邀参加了中国宇航学会及国际液体空间推进会议,受到中外航天专家的好评。

  2005年2月2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四届女职工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暨“全国五一巾帼奖”、“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授予“全国五一巾帼奖”荣誉称号的共有10个集体和10名个人。在受表彰的10名个人中,有一位个头不高,面容清瘦的青年女性,她就是来自航天系统的代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11所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副主任设计师张金容。她也是本次航天系统和陕西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人选。

  志在航天向天歌

  在航天精神的熏陶下,她立下了献身航天、助推神箭腾飞的志向,不管在什么岗位,她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踏踏实实,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干好本职工作。她参与和主持研制的运载火箭发动机曾多次参加我国的重大飞行、发射任务,始终保持着100%的成功率,并成功地将“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飞船送上太空。

  与航天结缘,归结于她在高中时看过的一部《飞向太平洋》的记录片,电影中展示的火箭发射场面曾使她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从此,她暗暗立下志向,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贡献。1984年高中毕业时,对品学兼优,曾荣获“湖南省三好学生”的张金容来说,有很多道路可供选择,但在填报志愿时,她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国防科学技术大学。1988年7月,张金容同志以优异成绩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技术系液体火箭发动机专业毕业,怀着对祖国航天事业的满腔热情,来到地处大山深处从事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设计工作。在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张金容所在的单位地处在一条狭长的山沟里,那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科技人员所需的生活用品几乎全是自己从外面运进来的。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曾使她那种走上工作岗位的新鲜而兴奋的心情受到些许打击,加之远离亲人,她曾多次偷偷抹过眼泪。在入所教育中,她才清楚地知道,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生活条件和简陋的科研条件下,所里的科技人员人却研制出了世界一流的高可靠性发动机,靠的就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攀登的航天传统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引领着他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老一辈航天人的精神感召下,使这位性情要强、要做就做好的女大学生坚定了献身航天、助推神箭腾飞的志向。从此,开始了她对航天事业的执着追求,她的一切也与中国航天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参加工作后,她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发动机研制的宝贵经验,刻苦钻研技术,一心扑在工作上,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老一辈航天工作者的指导下,她迅速地成长起来。从一名普通的科技人员到11所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再到担任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室副主任兼副主任设计师,在这段生命历程中,她心无旁鹜,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她先后参加了10余个型号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和大量的技术攻关,进行过多项专项技术研究。她多次奔赴卫星发射中心执行发射任务,曾参加了“神舟”号飞船、东方红卫星、瑞典卫星、亚太卫星等十几次重大发射任务。她参与研制的发动机曾多次荣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均属主要贡献者。

  1992年,中国开始了让全世界都为之瞩目的载人航天工程,从那时起,她就与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迄今为止,我国发射的六艘“神舟”宇宙飞船,都是用“神箭”发射上天的,而神箭的动力系统都是由她和同事们研究设计的。载人飞船用火箭发动机与常规发动机不同,尤其是在产品的可靠性、管道密封结构、低温环境使用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要求。世界载人航天历程表明,运载火箭发动机的可靠性至关重要,如果发动机一旦发生故障,其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因此,对待科学研究时刻都要兢兢业业、如履薄冰。为此,张金容和她的同事们在总师和主任设计师的带领下,确定了“可靠性第一、安全性第一”的设计思想,在充分继承已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了40多项先进技术。她和同事们一道,全力以赴,研究出了新型的管路密封结构,彻底解决了发动机在高低温、高压、大振动下的密封可靠性;为了确保航天员的安全,载人航天工程对发动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按照高可靠性的要求,她承担起了制定发动机可靠性试验方案的任务,并按照方案进行试验及设计改进,保证了发动机的可靠性要求;她对影响发动机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故障模式进行了全面的、认真地分析,找出了影响发动机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薄弱环节,用于指导改进设计,提高了发动机的固有可靠性;为了确保用于载人飞船发射的发动机质量,她组织制定了载人飞船用火箭发动机的质量加严控制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和工作,大大地提高了发动机的可靠性。

  在此期间,一工作起来,她就进入到忘我的境界。无论是担任系统工程组组长、研究室副主任还是型号副主任设计师,她都身先士卒,始终奋战在型号研制的第一线。在“神舟”一号飞船发射的前一年,为了准时交付运载火箭发动机,从设计、装配到开始试验,她一干就是几个通宵。有一次,她为了拿到第一手试验数据,在连续工作几个昼夜后,竟由于过度劳累而晕倒在试验现场,同事们将她送到医院,可是她在医院输完液后就立即回到了工作岗位。在“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前夕,为了尽快完成一项技术攻关,她带领设计师连续奋战十几个昼夜,圆满完成了攻关课题。在她的激励和带动下,同事们感动地说:“是什么信念在支撑和鼓舞着她?一个女同志能做到的,我们同样能做到。”

  成功的桂冠历来是用辛勤的汗水和聪明的睿智编织而成。在跨越17个春秋的时空隧道过程中,她不懈地奋斗着,也在努力地实现着人生的价值。

  超越自我攀新高

  她在未来新型发动机研究领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突出的贡献,她积极投身航天技术攻关,锐意进取,刻苦钻研,不断探索航天高科技领域前沿,撰写的多篇学术论文,受到中外航天专家的好评。

  航天工程属于高科技领域,航天技术代表着我国的尖端技术,火箭是高科技产品,而液体火箭发动机又是运载火箭系统中最为关键、难度最大、系统最为复杂的部分,需要设计师们掌握渊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工程经验,作为一名从事航天高科技研究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一直以来,她都非常重视知识的更新,时刻不忘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繁忙的型号研究设计的同时,她经常大量阅读科技文献,随时了解专业发展动态。为了系统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她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开始攻读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博士学位。为了不耽误工作和学习,她几乎牺牲了所有的业余时间,常常学习到深夜。她的背包里经常放着各种书籍,以便能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来看书学习。担任研究室副主任后,为了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她参加了大中型企业领导干部高级工商管理培训班的学习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开始运用现代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来管理科研队伍。

  她刻苦钻研科学技术,不断探索学术前沿,并将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她撰写的论文《液体火箭发动机故障模式分析》应邀在中国宇航学会1996年推进系统故障诊断与监控专题研讨会上进行宣读,并在航天动力技术的权威学术期刊《推进技术》上发表,且被国际著名索引之一的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2000年,她撰写了论文《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动机可靠性研究》,系统地分析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动机可靠性研究的方法及措施,应邀参加了在德国召开的第四届国际液体空间推进会议,并在大会上用英文宣读论文,与外国航天专家就航天发展进行了探讨和学术交流,并到德国航天研究院、欧洲航空局法国航天研究中心、荷兰欧洲航空局运输研究中心进行了技术考察,丰富了专业知识;2002年,她撰写的论文《液氧、煤油、液氢三组元液体火箭发动机系统方案研究》,应邀参加了在西安召开的中、俄、乌国际液体火箭推进会议,并在会上用英文宣读论文,获得了中外航天专家的好评。她编写的《载人火箭发动机可靠性试车方案研究》被收入国防科技报告。她编写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换热器通用规范》和《液体火箭发动机节流圈设计规范》分别作为航天部级标准和院级标准颁布,用于指导发动机的设计工作。

  奉献之中显真情

  她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同时也是一位母亲。在工作与生活发生矛盾时,她一切以工作为重,不计个人得失,无论多么困难,她都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牺牲了多少个节假日,有多少个业余时间是属于她个人的,她真的无法说得清。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防和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11所的研制任务也日益繁忙,张金容的工作责任也越来越重。为了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这些年加了多少班,牺牲了多少节假日,她已经记不清了,但她毫无怨言。尤其是女儿出生后,工作、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全压在了她一个人娇弱的肩上。女儿半岁的时候,我国某重点型号发动机的研制进入攻坚阶段,为了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她把女儿送往南方老家,一放就是一年多。想孩子的时候就只能看看女儿的照片。由于工作关系,她经常出差,因此她很早就注意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现在女儿已经上高中了,由于她常常出差,懂事的孩子早已学会了自己做饭,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这么多年她是怎么艰难地走过来的,她一直很少提及,但是,对孩子她一直怀着一种愧疚的心情。

  有一年,张金容连续感冒了两个月,在单位组织的职工体检时,她被确诊患有严重的肺部感染,需要立即住院治疗,但当时由于发动机的研制任务很繁忙,时间异常紧迫,并且不久还要去卫星发射基地执行发射任务,她对自己说,无论如何我都不能离开工作岗位。于是,她坚持向医生提出开点应急药带回家吃。就这样连续吃了将近一年,病情才有所好转。在此期间,她没有耽误过一天工作,也没有住过一天医院。由于长期服用药物,她的体质严重下降,脸色苍白、浑身发冷,夏天怕吹电扇,不敢呆在有空调的房间,这个毛病一直到近几年才有所好转。

  担任研究室行政领导以来,她与其它室领导积极配合,以身作则,精心组织,合理安排,采取多项有力措施,以保证完成繁重的研制任务。针对研究室90%以上是年轻同志的特点,她注重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年轻同志挑起工作重担,在工作中锻炼成长。同时,请老同志讲述艰苦的创业历程与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励年轻同志爱岗敬业,献身航天。在研究室开展的“十五双文明建功立业”、“送温暖、建设凝聚力工程”、“党员身边无事故、党员身边无隐患”等活动中,她以身作则,带出了一支高素质的航天高技术青年科技队伍。

  张金容是一位非常务实而又谦逊的人,在她身上体现了一名科技工作者淡薄名利、不懈追求科学的精神。十几年来,她默默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地工作着、奉献着,她心里装着的,只有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和重逾千钧的压力。她淡薄名利,常常觉得组织给予自己的太多,而自己能做的太少,只有加倍努力工作来报答党和国家的培养。作为研究室的领导,她更多地把荣誉让给了年轻人。在她瘦小的身躯中蕴藏着一股巨大的力量,不断向新的方向和目标挺进。

  在采访她的过程中,她一直在说,如果说我在过去的工作和学习中取得了一点点成绩,这些成绩也应该归功于组织的正确领导和培养,归功于11所这支勇于拼搏、敢打硬仗的光荣集体,归功于我国宏伟的航天事业,没有这些,我不可能取得任何成绩。她表示,成绩和荣誉只能代表过去,今后,我将从零开始,加倍努力,不辜负组织和同志们的希望;我会珍惜荣誉,全力以赴,为我国的国防及航天事业做出更大的成绩,以此来报答党和国家的培养,回报祖国和人民的厚爱,无愧于航天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张 鹏)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