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与人物  >  航天人物 > 正文

愿作航天马前卒——记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青年专家刘站国

发布日期:2006年07月27日字体: 【大】【中】【小】 分享:

  人物小传:

  刘站国,42岁,1986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1989年获得液体火箭发动机专业硕士学位。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11所研究室主任、主任设计师、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宇航学会液体推进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荣获国家“863”计划先进个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学术技术带头人”、“航天基金奖”、六院“青年突出贡献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7月8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的一条消息吸引了几亿人甚至几十亿人的目光,用于推进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的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首次600秒整机试车成功,将使我国航天运载能力提高3倍,能满足未来二、三十年航天发展需求,是我国未来运载火箭的核心动力,使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实现了整体技术水平的跨越。第二天,各大报纸竞相登载,互联网上数以万计的人在点击……

  日前,在航天六院11所见到刚从试验基地归来的刘站国,略显倦意的脸上,仍透着喜悦与自豪。谈到这次试车,他说,这次试车成功带给我们的喜悦只是短暂的一瞬,因为后续研制任务还很繁重,需要我们继续脚踏实地不懈努力,只有最终拿出高质量的定型产品,才能不负祖国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

  九十年代中期,11所正式承担了新一代重点型号液氧煤油发动机关键技术的攻关任务。来所不久的刘站国便加入到这个攻关的集体中。在十多年艰辛的攻关路上,他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成长为发动机研制技术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在发动机的关键技术攻关及工程研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攻关不畏难

  液氧/煤油发动机是一项全新的研制工作,许多关键技术待突破,它的研制不仅是对几十年来液体火箭发动机已有认识的实践与创新,也是对未来知识的探索与驾驭,其系统复杂、技术含量高、研制难度非常大。刘站国在复杂的研制过程中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研制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使许多阻碍研制进程的难题迎刃而解。

  技术和思路,作为一种无形资产,看似平常浅显,一点即通。然而却又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得出来和做得到的。因为这是心血的凝聚和知识的结晶。为了解决发动机在试验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他连续加班加点,在查找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发动机工作过程数学摸拟计算分析后,提出的试验改进方案和冷试验方案,使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确保了发动机的研制进程。随着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工作的不断进展,其高技术性和高风险性也显现出来。在发动机整机试验中连续起动失利,产品损失巨大的情况下,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的刘站国感到了莫大的压力。问题如不尽快查出,不仅直接影响研制的进度,更重要的是会挫伤这支年青研制队伍的信心。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和同事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经过反复的分析、计算、试验,他提出的一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攻克了技术难题。后来,20多次的试验结果一次又一次证明了他提出改进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倾情献航天

  设计的质量,决定着产品的质量,也决定着发动机试验的成败。作为主任设计师,刘站国深知质量的重要性。在室里繁重的产品研制过程中他深入研制、生产、试验现场,严把质量关,严格技术状态管理。结合发动机研制进展和总体要求,他组织完成了研制大纲的修改完善;针对发动机系列化研制的需要,对研制技术状态进行了策划;针对发动机技术状态复杂的特点,严把方案论证和图纸、技术文件签署关;强调吃透技术,深入生产、试验现场,及时处理各种技术问题,确保产品实物质量;坚持在大型热试车前组织质量复查和事故预想,对试车中出现的问题和隐患,进行专题分析、验证。截至目前,该发动机的研制未出现一起人为质量问题。

  “培养年青人同攻克技术难关一样重要。”这是刘站国经常说的一句话。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他在全力攻克技术难关的同时,还培养出3名硕士研究生,如今均已挑起产品研制的大梁。同时,他的两项研究成果还先后获得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使刘占国为此付出了很多。然而,他觉得为了自己钟情的事业,付出再多都值得。在每一阶段攻克技术难关、查找问题的日日夜夜里,他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牺牲了多少个节假日?有多少个业余时间是属于他的?他说不清,也无法说清。研制初期要进行大量的试验选定方案,试验在远离所部的试验基地进行,一试就是一个多月,紧张的时候几乎天天试到后半夜,全部的家务都交给了妻子,每当谈到这些,他的眼中不时流露出深深的愧疚……

  十多年攻关路上的艰辛磨砺,刘站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谈到走过的这一关又一关,他很平静。他说,研制道路是漫长的,也是艰辛的,研制出新一代高性能的优质发动机是我们这一代航天人的责任,我将继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当好马前卒。(杨军)
 

【关闭】 【打印】
愿作航天马前卒——记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青年专家刘站国
发布时间:2006-07-27   字号:

  人物小传:

  刘站国,42岁,1986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1989年获得液体火箭发动机专业硕士学位。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11所研究室主任、主任设计师、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宇航学会液体推进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荣获国家“863”计划先进个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学术技术带头人”、“航天基金奖”、六院“青年突出贡献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7月8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的一条消息吸引了几亿人甚至几十亿人的目光,用于推进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的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首次600秒整机试车成功,将使我国航天运载能力提高3倍,能满足未来二、三十年航天发展需求,是我国未来运载火箭的核心动力,使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实现了整体技术水平的跨越。第二天,各大报纸竞相登载,互联网上数以万计的人在点击……

  日前,在航天六院11所见到刚从试验基地归来的刘站国,略显倦意的脸上,仍透着喜悦与自豪。谈到这次试车,他说,这次试车成功带给我们的喜悦只是短暂的一瞬,因为后续研制任务还很繁重,需要我们继续脚踏实地不懈努力,只有最终拿出高质量的定型产品,才能不负祖国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

  九十年代中期,11所正式承担了新一代重点型号液氧煤油发动机关键技术的攻关任务。来所不久的刘站国便加入到这个攻关的集体中。在十多年艰辛的攻关路上,他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成长为发动机研制技术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在发动机的关键技术攻关及工程研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攻关不畏难

  液氧/煤油发动机是一项全新的研制工作,许多关键技术待突破,它的研制不仅是对几十年来液体火箭发动机已有认识的实践与创新,也是对未来知识的探索与驾驭,其系统复杂、技术含量高、研制难度非常大。刘站国在复杂的研制过程中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研制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使许多阻碍研制进程的难题迎刃而解。

  技术和思路,作为一种无形资产,看似平常浅显,一点即通。然而却又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得出来和做得到的。因为这是心血的凝聚和知识的结晶。为了解决发动机在试验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他连续加班加点,在查找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发动机工作过程数学摸拟计算分析后,提出的试验改进方案和冷试验方案,使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确保了发动机的研制进程。随着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工作的不断进展,其高技术性和高风险性也显现出来。在发动机整机试验中连续起动失利,产品损失巨大的情况下,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的刘站国感到了莫大的压力。问题如不尽快查出,不仅直接影响研制的进度,更重要的是会挫伤这支年青研制队伍的信心。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和同事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经过反复的分析、计算、试验,他提出的一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攻克了技术难题。后来,20多次的试验结果一次又一次证明了他提出改进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倾情献航天

  设计的质量,决定着产品的质量,也决定着发动机试验的成败。作为主任设计师,刘站国深知质量的重要性。在室里繁重的产品研制过程中他深入研制、生产、试验现场,严把质量关,严格技术状态管理。结合发动机研制进展和总体要求,他组织完成了研制大纲的修改完善;针对发动机系列化研制的需要,对研制技术状态进行了策划;针对发动机技术状态复杂的特点,严把方案论证和图纸、技术文件签署关;强调吃透技术,深入生产、试验现场,及时处理各种技术问题,确保产品实物质量;坚持在大型热试车前组织质量复查和事故预想,对试车中出现的问题和隐患,进行专题分析、验证。截至目前,该发动机的研制未出现一起人为质量问题。

  “培养年青人同攻克技术难关一样重要。”这是刘站国经常说的一句话。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他在全力攻克技术难关的同时,还培养出3名硕士研究生,如今均已挑起产品研制的大梁。同时,他的两项研究成果还先后获得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使刘占国为此付出了很多。然而,他觉得为了自己钟情的事业,付出再多都值得。在每一阶段攻克技术难关、查找问题的日日夜夜里,他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牺牲了多少个节假日?有多少个业余时间是属于他的?他说不清,也无法说清。研制初期要进行大量的试验选定方案,试验在远离所部的试验基地进行,一试就是一个多月,紧张的时候几乎天天试到后半夜,全部的家务都交给了妻子,每当谈到这些,他的眼中不时流露出深深的愧疚……

  十多年攻关路上的艰辛磨砺,刘站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谈到走过的这一关又一关,他很平静。他说,研制道路是漫长的,也是艰辛的,研制出新一代高性能的优质发动机是我们这一代航天人的责任,我将继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当好马前卒。(杨军)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