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与人物  >  航天人物 > 正文

杨宝奎 倚天铸剑破穹苍

发布日期:2009年02月17日字体: 【大】【中】【小】 分享:

——记“第一届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获得者中国航天三院杨宝奎

  杨宝奎,我国飞航系统总体设计专家,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

  六十多岁的杨宝奎依然身材魁梧、声音洪亮、精力旺盛、博闻强记,让年轻人都佩服得五体投地。人们经常会把他和西北广袤无垠的大漠与坚韧挺拔的胡杨联系起来,倒几乎忘记他是在天津渤海之滨、蓟运河畔长大的。的确,杨总每年都要驻扎在戈壁滩做好几个月试验。十多年下来,有近一半的时间在大漠度过。“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胡杨的陪伴下,他们挺过孤独与艰难,迎来了胜利和辉煌。

  无论是当年选择北京航空学院。还是戈壁滩上,风雨黄沙中一百天如一年的艰苦攻关与喜极而泣的成功;还是试验队的严格管理、对年轻人的细致帮带以及大漠中开心和谐的试验队文化建设;还是全国政协会议上立足国计民生,深思熟虑后的建言献策……都使杨宝奎庆幸今生能与航天结缘,为华夏民族复兴贡献一个飞航赤子的智慧与忠诚……

两个“未敢忘”铭刻一腔赤子情深

  那是几年前,某重点型号研制进入决战阶段后,舵机带飞试验却出现了故障!对整个型号研制进度的影响很大。作为该型号的总师、总指挥,千百双眼睛都在看着杨宝奎,压力巨大,可想而知!

  艰苦的归零工作整整进行了100天。在戈壁滩,有时他们工作了一天,却毫无进展。当傍晚他们疲惫的从技术阵地无功而返时,大漠无声,残阳如血。此时杨宝奎的心理感受用滴血来形容并不为过。

  四月的戈壁滩,狂风四起黄沙飞扬。杨宝奎带领队员在试验场地常常是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别人劝他回到车上休息一会儿,他倔强地摇头拒绝。有一天傍晚下着大雨,他披块雨布,骑着自行车赶去听归零汇报,到了办公室浑身上下没有一处干的,但他哪顾得了这些,他心里急啊。每天都是早上、中午、晚上连轴转,身心憔悴。一百天下来,他掉了十几斤肉!

  最终,归零评审顺利通过。不过,随后的试验又跟杨宝奎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令人虚惊一场。

  试验中,飞行状态非常好!然而在监控大厅的屏幕上居然什么也没看到?!杨宝奎的心“轰”的一下提到了嗓子眼!他一句话不说,一步跨出大厅,跳上车,火速赶往靶标处。当看到击中目标且穿靶而过时,他当时一下子就坐到了地上,一句话也没说出来,任由泪水夺眶而出,肆意流淌……

  和杨宝奎接触过的人都会被他的博学睿智所折服,尤其是那深厚广博的专业知识。他说,老师有五个:书本、实践、归零、专家、伙伴,我一直在抓紧向他们学习。他认为,开卷有益,读书学习是一种快意和享受。每一次全新而艰苦的工作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和重重困难,都是拓展创新和成功这两个更高级平台的基石。而专家和伙伴们的真诚帮助和积极影响总会使杨宝奎汲取到终生受用的无穷营养。

  天道酬勤。由于突出的成绩和杰出的贡献,杨宝奎和他的团队分别于2005年与2006年获得国防科学技术特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鲜花荣誉纷至沓来,但杨宝奎始终淡然处之。”他说,国家辛辛苦苦培养我那么多年,一定要回报,都是应该的。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杨宝奎始终牢记:压力责任未敢忘,抓紧学习未敢忘。这是他对祖国的承诺,也是在艰难困苦中支撑他永不停歇的内心信念。

铁军试验队开心乐章书写大漠和谐

  杨宝奎的试验队,管理之严格、带队之细致、氛围之和谐,是出了名的。

  试验队的管理有 “三严格”:严格控制技术状态,严格落实规章制度,严格奖惩考核。

  为了更好地对定型产品进行验收把关,杨宝奎编写了《双严文件》,对进场的产品,首先检查是不是按照《双严文件》验收过。此外,他还从技术、质量和计划上入手,狠抓管理,严格控制技术状态。

  试验队的规章制度必须严格遵守。每天晚上8:30的技术例会是雷打不动的,没有参加的同志曾被严厉批评过。每天早上试验队员必须吃早饭,因为早晨食堂的小黑板上会公布一天的试验队安排。早饭已不是简单的进餐,它是试验队一天工作的开始。一个例会和一个吃早饭都如此,其他管理制度执行之严可见一斑。

  关于考核办法,杨宝奎在试验队首创了“灰色”考评办法。通过考核以每个人的综合得分确定各自的岗位津贴,丈量自己职责履行的尺度,明确努力方向。这项管理举措受到了上级的重视,并推广到其他研制队伍中应用,其激励作用明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杨宝奎深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所以在带队伍培养年轻人方面,他苦心琢磨,更是细致入微。

  有几个年轻人没有去吃早饭。杨宝奎特意找到他们,不过没有批评。他说,“能吃则能干。”这是杨宝奎的口头禅。你们不去吃早饭,有可能不知道试验队一天的安排和工作。再说你们都是试验队的骨干,我希望你们还能够以榜样的作用再带一批像你们这样能干的年轻人!从那以后,年轻人都按时去吃早饭,而且干劲十足!

  今年冬天,某重点型号的首次放飞试验出现了问题。看过试验数据之后,杨宝奎心里已经基本有底。虽然自己可以解决,但他还是找来了十多个分系统的技术负责人、副总师一个个地找他们谈话,“你认为问题出在哪里?”“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等等 ,并带领他们一步一步地作验证,就这样在10天(大家都认为没有半个月是拿不下来)之内顺利完成归零。在此基础上,第二次放飞试验完成得非常漂亮!

  近几年,让杨宝奎由衷感到欣慰的是:在他的悉心带领下,已经有一大批优秀的年轻人迅速成长起来,在技术或者管理岗位担当重要工作,挑起了大梁。 其中,仅主任设计师以上、行政副所长以上的领导就有40多位。

  试验基地四周是茫茫戈壁,最近基地里才有了一个小超市。队员们每天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试验现场、食堂、驻地,非常单调枯燥。为此,杨宝奎带领队员踏上了“走近弱水河”的采风之旅。一路上,在他的带领下,一百多人的队伍,不畏寒风与刺眼的阳光,不惧松软的沙石和坚硬的骆驼刺,在茫茫大漠中浩荡前行,谓为壮观。终于大家咬牙坚持,到了!在神奇的弱水河畔,杨宝奎讲起饶有情趣的风土人情和传说故事……

  很多人都将这一天来回行走十几公里的辛苦、痛快和振奋写进了日记。一位年轻人写道:“那天,却是靶场生活的另一面:快乐的锻炼、多彩的集体活动、勇敢坚强的精神风貌!”

  “走近弱水河”只是杨宝奎试验队文化活动的一项内容,此外还有“迷你”(4.2公里)马拉松冬季长跑、《试验队员手册》知识竞赛、圣诞晚会、“三人制”篮球赛。试验队此行短短47天,文化活动不可谓不丰富!

  试验基地的一位负责人说,我们参加了那么多大型试验,接触了那么多试验队,你们试验队的管理真是一流的!你们队员的素质真高!而队员们则说,在试验队里工作开心!以至于每次返回北京分别时,大家都依依不舍,不愿说再见。

一双慧眼关注民生  建言献策情系航天

  在做好繁重的型号任务与管理工作的同时,作为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杨宝奎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用一双慧眼去观察,一颗慧心去思考,不断地献策与国,建功于民。

  每年,杨宝奎都准备高质量的提案,呼吁解决关系到国防事业发展和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由其提出的《关于扩充、扩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提案》、《关于完善国防科技创新运行机制的几点建议的提案》《关于“提高进一步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几点建议”的提案》等提案都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去年政协会上,国防科技工业的评价机制和竞争机制,成为杨宝奎本次政协会议上思考的重点。

  他认为,如果没有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势必造成投资者的盲动。同时,市场的波动也可能影响军工行业的科研生产秩序,导致成本投入增大和浪费,甚至影响到国防科技事业的进步。对此他建议,要加快建立国防科技工业评价机制,建立重大决策必须经过评价的制度,健全评价体系,推进项目综合评价和合同评价,加强评价机构、队伍和基础建设。在国防科技工业竞争机制方面,他建议相关部门必须从军品生产和流通的实际要求出发,研究特殊的竞争程序,制定具体的办法,在资格认证的基础上积极引入竞争机制。

  此外,杨宝奎还在提案中积极呼吁下大力气发展其所在地航天城的交通。该地区现有居民十万人,流动人口更多,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交通很不方便,限制了这里的快速发展。希望地铁14号线能延长至这里,轻轨线途经此处,要在这里设一个站。北京市委对此很重视,初步决定:14号线向该地区方向延伸6公里。这意味着今后航天人可以绕过拥堵地区,出行更快捷方便。

  每天感受着航天城的科技创新和管理高效,目睹着航天城建设的日新月异,促使杨宝奎更加勤奋地工作,更加深刻地思考。让中国航天事业在这快速大发展的春天里获得更多的阳光和雨露,是杨宝奎永远的责任。

  多年来由于忘我的工作,杨宝奎的身后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

  自1991年以来,由于科研成绩突出,先后荣立部级一等功2次,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被评为部级专家,1999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1年被评为航天科工集团优秀共产党员,2002年被评为航天科工集团劳动模范。2004年获“中国航天基金奖”。2005年荣立国防科工委特等功、获国防科学技术特等奖。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航天事业50年杰出贡献奖。 2006年获“中国航天基金奖特别贡献奖”。2007年获国家“某工程一期”银质荣誉奖章……

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二月的戈壁滩寒风刺骨,八月的大漠热浪灼人,工作枯燥单调,环境极其恶劣,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而有时杨宝奎一年要在试验基地生活300多天!为了按时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他几乎放弃了全部的节假日休息时间,每天早出晚归,奋斗在研制工作的第一线。六十出头的他,业已斑白的头发见证了一位总设计师的一片拳拳赤子之心。

  深秋时节,杨宝奎在试验基地看到了一群野鸬鹚,兴奋之余当即赋诗一首。乐观豁达、坚忍不拔的他竟然由此看到了戈壁滩沉寂艰苦背后蓬勃的活力和昂扬的欢乐!

  因为对事业无尽的热爱,因为对祖国未敢忘却的责任,杨宝奎把自己无悔的青春和毕生的才智全部融入到了航天事业之中:为国铸剑,无悔无怨。为华夏民族的复兴筑起了一道巍峨的钢铁长城!(刘华英)

  
 

【关闭】 【打印】
杨宝奎 倚天铸剑破穹苍
发布时间:2009-02-17   字号:

——记“第一届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获得者中国航天三院杨宝奎

  杨宝奎,我国飞航系统总体设计专家,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

  六十多岁的杨宝奎依然身材魁梧、声音洪亮、精力旺盛、博闻强记,让年轻人都佩服得五体投地。人们经常会把他和西北广袤无垠的大漠与坚韧挺拔的胡杨联系起来,倒几乎忘记他是在天津渤海之滨、蓟运河畔长大的。的确,杨总每年都要驻扎在戈壁滩做好几个月试验。十多年下来,有近一半的时间在大漠度过。“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胡杨的陪伴下,他们挺过孤独与艰难,迎来了胜利和辉煌。

  无论是当年选择北京航空学院。还是戈壁滩上,风雨黄沙中一百天如一年的艰苦攻关与喜极而泣的成功;还是试验队的严格管理、对年轻人的细致帮带以及大漠中开心和谐的试验队文化建设;还是全国政协会议上立足国计民生,深思熟虑后的建言献策……都使杨宝奎庆幸今生能与航天结缘,为华夏民族复兴贡献一个飞航赤子的智慧与忠诚……

两个“未敢忘”铭刻一腔赤子情深

  那是几年前,某重点型号研制进入决战阶段后,舵机带飞试验却出现了故障!对整个型号研制进度的影响很大。作为该型号的总师、总指挥,千百双眼睛都在看着杨宝奎,压力巨大,可想而知!

  艰苦的归零工作整整进行了100天。在戈壁滩,有时他们工作了一天,却毫无进展。当傍晚他们疲惫的从技术阵地无功而返时,大漠无声,残阳如血。此时杨宝奎的心理感受用滴血来形容并不为过。

  四月的戈壁滩,狂风四起黄沙飞扬。杨宝奎带领队员在试验场地常常是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别人劝他回到车上休息一会儿,他倔强地摇头拒绝。有一天傍晚下着大雨,他披块雨布,骑着自行车赶去听归零汇报,到了办公室浑身上下没有一处干的,但他哪顾得了这些,他心里急啊。每天都是早上、中午、晚上连轴转,身心憔悴。一百天下来,他掉了十几斤肉!

  最终,归零评审顺利通过。不过,随后的试验又跟杨宝奎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令人虚惊一场。

  试验中,飞行状态非常好!然而在监控大厅的屏幕上居然什么也没看到?!杨宝奎的心“轰”的一下提到了嗓子眼!他一句话不说,一步跨出大厅,跳上车,火速赶往靶标处。当看到击中目标且穿靶而过时,他当时一下子就坐到了地上,一句话也没说出来,任由泪水夺眶而出,肆意流淌……

  和杨宝奎接触过的人都会被他的博学睿智所折服,尤其是那深厚广博的专业知识。他说,老师有五个:书本、实践、归零、专家、伙伴,我一直在抓紧向他们学习。他认为,开卷有益,读书学习是一种快意和享受。每一次全新而艰苦的工作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和重重困难,都是拓展创新和成功这两个更高级平台的基石。而专家和伙伴们的真诚帮助和积极影响总会使杨宝奎汲取到终生受用的无穷营养。

  天道酬勤。由于突出的成绩和杰出的贡献,杨宝奎和他的团队分别于2005年与2006年获得国防科学技术特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鲜花荣誉纷至沓来,但杨宝奎始终淡然处之。”他说,国家辛辛苦苦培养我那么多年,一定要回报,都是应该的。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杨宝奎始终牢记:压力责任未敢忘,抓紧学习未敢忘。这是他对祖国的承诺,也是在艰难困苦中支撑他永不停歇的内心信念。

铁军试验队开心乐章书写大漠和谐

  杨宝奎的试验队,管理之严格、带队之细致、氛围之和谐,是出了名的。

  试验队的管理有 “三严格”:严格控制技术状态,严格落实规章制度,严格奖惩考核。

  为了更好地对定型产品进行验收把关,杨宝奎编写了《双严文件》,对进场的产品,首先检查是不是按照《双严文件》验收过。此外,他还从技术、质量和计划上入手,狠抓管理,严格控制技术状态。

  试验队的规章制度必须严格遵守。每天晚上8:30的技术例会是雷打不动的,没有参加的同志曾被严厉批评过。每天早上试验队员必须吃早饭,因为早晨食堂的小黑板上会公布一天的试验队安排。早饭已不是简单的进餐,它是试验队一天工作的开始。一个例会和一个吃早饭都如此,其他管理制度执行之严可见一斑。

  关于考核办法,杨宝奎在试验队首创了“灰色”考评办法。通过考核以每个人的综合得分确定各自的岗位津贴,丈量自己职责履行的尺度,明确努力方向。这项管理举措受到了上级的重视,并推广到其他研制队伍中应用,其激励作用明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杨宝奎深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所以在带队伍培养年轻人方面,他苦心琢磨,更是细致入微。

  有几个年轻人没有去吃早饭。杨宝奎特意找到他们,不过没有批评。他说,“能吃则能干。”这是杨宝奎的口头禅。你们不去吃早饭,有可能不知道试验队一天的安排和工作。再说你们都是试验队的骨干,我希望你们还能够以榜样的作用再带一批像你们这样能干的年轻人!从那以后,年轻人都按时去吃早饭,而且干劲十足!

  今年冬天,某重点型号的首次放飞试验出现了问题。看过试验数据之后,杨宝奎心里已经基本有底。虽然自己可以解决,但他还是找来了十多个分系统的技术负责人、副总师一个个地找他们谈话,“你认为问题出在哪里?”“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等等 ,并带领他们一步一步地作验证,就这样在10天(大家都认为没有半个月是拿不下来)之内顺利完成归零。在此基础上,第二次放飞试验完成得非常漂亮!

  近几年,让杨宝奎由衷感到欣慰的是:在他的悉心带领下,已经有一大批优秀的年轻人迅速成长起来,在技术或者管理岗位担当重要工作,挑起了大梁。 其中,仅主任设计师以上、行政副所长以上的领导就有40多位。

  试验基地四周是茫茫戈壁,最近基地里才有了一个小超市。队员们每天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试验现场、食堂、驻地,非常单调枯燥。为此,杨宝奎带领队员踏上了“走近弱水河”的采风之旅。一路上,在他的带领下,一百多人的队伍,不畏寒风与刺眼的阳光,不惧松软的沙石和坚硬的骆驼刺,在茫茫大漠中浩荡前行,谓为壮观。终于大家咬牙坚持,到了!在神奇的弱水河畔,杨宝奎讲起饶有情趣的风土人情和传说故事……

  很多人都将这一天来回行走十几公里的辛苦、痛快和振奋写进了日记。一位年轻人写道:“那天,却是靶场生活的另一面:快乐的锻炼、多彩的集体活动、勇敢坚强的精神风貌!”

  “走近弱水河”只是杨宝奎试验队文化活动的一项内容,此外还有“迷你”(4.2公里)马拉松冬季长跑、《试验队员手册》知识竞赛、圣诞晚会、“三人制”篮球赛。试验队此行短短47天,文化活动不可谓不丰富!

  试验基地的一位负责人说,我们参加了那么多大型试验,接触了那么多试验队,你们试验队的管理真是一流的!你们队员的素质真高!而队员们则说,在试验队里工作开心!以至于每次返回北京分别时,大家都依依不舍,不愿说再见。

一双慧眼关注民生  建言献策情系航天

  在做好繁重的型号任务与管理工作的同时,作为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杨宝奎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用一双慧眼去观察,一颗慧心去思考,不断地献策与国,建功于民。

  每年,杨宝奎都准备高质量的提案,呼吁解决关系到国防事业发展和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由其提出的《关于扩充、扩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提案》、《关于完善国防科技创新运行机制的几点建议的提案》《关于“提高进一步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几点建议”的提案》等提案都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去年政协会上,国防科技工业的评价机制和竞争机制,成为杨宝奎本次政协会议上思考的重点。

  他认为,如果没有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势必造成投资者的盲动。同时,市场的波动也可能影响军工行业的科研生产秩序,导致成本投入增大和浪费,甚至影响到国防科技事业的进步。对此他建议,要加快建立国防科技工业评价机制,建立重大决策必须经过评价的制度,健全评价体系,推进项目综合评价和合同评价,加强评价机构、队伍和基础建设。在国防科技工业竞争机制方面,他建议相关部门必须从军品生产和流通的实际要求出发,研究特殊的竞争程序,制定具体的办法,在资格认证的基础上积极引入竞争机制。

  此外,杨宝奎还在提案中积极呼吁下大力气发展其所在地航天城的交通。该地区现有居民十万人,流动人口更多,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交通很不方便,限制了这里的快速发展。希望地铁14号线能延长至这里,轻轨线途经此处,要在这里设一个站。北京市委对此很重视,初步决定:14号线向该地区方向延伸6公里。这意味着今后航天人可以绕过拥堵地区,出行更快捷方便。

  每天感受着航天城的科技创新和管理高效,目睹着航天城建设的日新月异,促使杨宝奎更加勤奋地工作,更加深刻地思考。让中国航天事业在这快速大发展的春天里获得更多的阳光和雨露,是杨宝奎永远的责任。

  多年来由于忘我的工作,杨宝奎的身后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

  自1991年以来,由于科研成绩突出,先后荣立部级一等功2次,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被评为部级专家,1999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1年被评为航天科工集团优秀共产党员,2002年被评为航天科工集团劳动模范。2004年获“中国航天基金奖”。2005年荣立国防科工委特等功、获国防科学技术特等奖。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航天事业50年杰出贡献奖。 2006年获“中国航天基金奖特别贡献奖”。2007年获国家“某工程一期”银质荣誉奖章……

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二月的戈壁滩寒风刺骨,八月的大漠热浪灼人,工作枯燥单调,环境极其恶劣,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而有时杨宝奎一年要在试验基地生活300多天!为了按时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他几乎放弃了全部的节假日休息时间,每天早出晚归,奋斗在研制工作的第一线。六十出头的他,业已斑白的头发见证了一位总设计师的一片拳拳赤子之心。

  深秋时节,杨宝奎在试验基地看到了一群野鸬鹚,兴奋之余当即赋诗一首。乐观豁达、坚忍不拔的他竟然由此看到了戈壁滩沉寂艰苦背后蓬勃的活力和昂扬的欢乐!

  因为对事业无尽的热爱,因为对祖国未敢忘却的责任,杨宝奎把自己无悔的青春和毕生的才智全部融入到了航天事业之中:为国铸剑,无悔无怨。为华夏民族的复兴筑起了一道巍峨的钢铁长城!(刘华英)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