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航天  >  重大任务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  最新动态 > 正文

载人航天工程飞船应用系统团队:为神舟飞天助力

发布日期:2005年10月27日字体: 【大】【中】【小】
    新华网北京10月26日电(记者李斌、吴晶)当神舟六号飞船完成太空之旅,平安返回地面的时候,所有人都在为胜利欢呼。而这个时候,也许只有飞船应用系统的科学家们丝毫不敢松懈,因为飞船轨道舱还在太空运行,空间科学实验还将持续半年左右的时间。

    在酒泉发射基地驻守了整整四个月的分系统主任设计师王家骐清楚地记得神舟五号成功返回的时候,自己的眼泪哗哗地直往下流。他说,这一次没有眼泪,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是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这是真正的胜利。

    作为载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统之一,应用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开展空间对地观测、空间科学及技术实验。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受中国科学院委托,具体组织实施了飞船应用系统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启动13年来,上千人参与了应用系统的科研工作,完成大量研究试验任务,并实现了全部预定的科学与应用目标。

    “应用系统是我们全体科研人员团结协作的成果。”王家骐说。当记者问到这位载人航天工程的“元老”13年来最大的感触是什么的时候,快人快语的王家骐说:“要知道这13年这么苦、这么累、这么难,当初可能就不干了。”爽朗笑声中掩饰不住成功的自豪和欣慰。

    应用系统是我国空间任务中规模最大、涉及领域最广的空间科学与应用工程。对于一直在地面上搞研究的科学家们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怎么搞,我们没有经验,最开始的时候连实施细则都不知道该怎么编。” 应用系统总体室主任王建一说。

    不会的就从头开始学,科学家们当起了“小学生”。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徐抒岩准备了一个笔记本,上面满满地记录了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刚开始有2/3多的问题无法解决,他就慢慢学,一遍遍琢磨,解决一个画一个勾。

    神舟六号应用系统的每一个结构都比神五时要复杂得多,技术要求也更高。分系统主管设计师于平举例说,软件工程是应用系统重要的一块,神舟六号光软件技术文档就装满了一辆小型面包车。

    严谨的科学工作容不得一点瑕疵,科研人员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有时候一个软件的缺陷找不到,大家都特别着急,最难的一次4个人测试了一个星期才找出一个隐蔽的小错误。”于平说。      

    通过不懈的努力,应用系统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并成功研制出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多模态微波遥感器等一批先进空间遥感仪器。据王家骐介绍,神舟六号航天员带回来的实验数据和飞船自动传回的数据显示,这次实验结果和神舟五号时相比有了质的飞跃。

    短短数年,从零开始,到形成了一系列规范的技术流程,培养出一支过硬的科研队伍,背后是应用系统团队中每一个人无私的付出。

    神舟五号成功后,一部分研究人员被抽调去参加别的工作,神舟六号启动在即,应用系统任务更加艰巨,缺少一位光电方面的带头人。当时正在加拿大进修的徐抒岩接到了院领导希望他回国的电话。明知道这项任务困难重重,徐抒岩还是毅然中断学业,放弃了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和博士论文,回到祖国担起了重任。

    应用系统是一个战斗集体,在这里没有性别的区分。张梅英是分系统一名普通实验员,在参加载人航天工程的日子里,她的孩子也逐渐长大。但孩子成长中许多重要的时刻,却没有妈妈的参与。“有一次出差回来,孩子对我说,没有你,我和爸爸过得也很好。”说到这里,张梅英眼圈红了。

    “在我们的团队中,从副总指挥到普通科研人员,有不少女性。女同志参加这样的大工程需要牺牲更多,去基地搞测试一走就是几个月,不得不舍弃家庭和孩子。”48岁的应用系统总体高级工程师吴立琛说。她的孩子今年考大学,但吴立琛几乎没有时间陪在孩子身边。

    在这个团队里,带病工作、舍弃家庭、年轻同志推迟婚期早已经不是什么故事,为了神舟飞天,每个人都全力以赴。“人的苦乐观不一样,我们的快乐就是今天解决了什么难题,又想出了什么新办法,这样得到的快乐不亚于一个商人回家数钞票的快乐。”王家骐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仅在载人航天一期工程中,应用系统就突破了70余项重大关键技术,全新研制了185台航天有效载荷,完成了28项飞行试验任务,取得了100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方法,为神舟六号的成功打下了基础,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的发展。

    神舟六号成功后,鲜花与掌声送给了凯旋的航天英雄,应用系统的科研人员依然默默无闻地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我们的担子还很重,未来神舟七号、八号,应用系统还将向着更深更广的领域不断前进。”(完)